□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齐英华
高中阶段开始接触京剧,大学时便登台演唱,仅有30岁的诸城小伙李龙超已有十余年“票龄”,学唱多个流派,能演老生、小花脸,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学者型票友”,品味国粹、丰富人生。近日,记者采访了潍坊市京剧协会理事、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会员李龙超。
与京剧的缘分源自“一绺胡须”
诸城小伙李龙超与京剧的缘分源自“一绺胡须”。2010年5月,18岁的李龙超在上网时偶然看到了一段马派名家冯志孝先生的《淮河营》录像——托髯、捋髯、推髯,他深深地被吸引了,情不自禁地跟着做了个“捋”的动作。
自此,李龙超喜欢上了京剧。他找到一个名为“京剧戏迷大家唱”的网络聊天室,成为了忠实的“旁听生”。他听从聊天室票友林欢的推荐去听言菊朋先生的唱片录音,不看戏词,他压根儿听不懂,可这也激起了他的学习劲头。他开始认识“流派”、学习戏腔,言先生的145张唱片,被他听了无数遍。
高中毕业前夕,李龙超和同学来到如今的张择端主题公园玩耍,远远地听到了胡琴声。他循声而去,穿过密密的松林,看到亭子里围坐着几位老人,这是他第一次见到真实的戏迷、票友。素昧平生,京剧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李龙超跟几位老人提出想唱一段,老人们高兴地为他伴奏,一段《让徐州》唱罢,老人们纷纷点赞,公园里从此多了个唱京剧的年轻后生。
上大学时加入京剧社,饰演《钓金龟》张义
2012年9月,李龙超踏上南下江西九江的火车,奔赴大学。他以京剧为媒,熟悉校园、认识九江,通过QQ找到了九江市文化宫京剧社,周末赶过去,静静地坐在一边听。快结束时,他主动上场,唱了《让徐州》选段,得到票友们认可,社长夏银根主动与李龙超握手,热情欢迎他的加入。
为了准备年末封箱,京剧社要排《钓金龟》,这是一出老旦传统戏,主角康氏(老旦)由票友李勤勇出演,配角张义(丑角)却没了人选。李勤勇找到李龙超,希望他能出演。李龙超觉得这次机会来之不易,应承了下来。
李勤勇很热情,扯布给他做戏装,请他到家里吃饭。排练五六次后,李龙超搞定了这一折小戏。12月底,《钓金龟》顺利上演,“啊哈”,调皮可爱的“小张义”刚一登台,便引发了台下热烈的掌声。
李龙超的表演感染了台下观众,曾与杨宝森、李如春先生合作多年的月琴、铙钹高手李金声老师主动登台,罕见开嗓演唱《洪洋洞》选段,让李龙超倍感荣幸。
跟随名家三年,学会了三出余派戏
在九江市文化宫京剧社有这么一位老者,他经常参加京剧社的活动,但从不唱戏,只有排戏时,他才会站起来说戏。李龙超很好奇老者是啥来头,便私下里打听,一问才知,老者正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郑鸣春老师。
演出结束,李龙超找到郑鸣春:“老师,我想跟您学戏。”郑鸣春看过他演的张义,欣然接纳了这名学生,分文不取、倾囊相授。此后三年多,李龙超每个周末都会拿出一下午时间到郑老师家学戏,学会了《捉放曹》《搜孤救孤》《沙桥饯别》三出余派戏。
郑老师待李龙超极好,每次都会特意准备他爱吃的糖果,离开时也会大包小包地让他往回拎吃的。他毕业了前去告别,郑老师送给他一个保温杯,并说:“以后你唱戏喝茶,就能想起我们。”京剧,让这个游学异乡的孩子,在九江有了另一个家。
参加全国高校比赛,唱汪派戏拿奖
2013年夏天,他只身来到武汉,在华中科技大学参加了央视组织的炫彩青春京剧选拔赛录制,获得了比赛评委、全国高校京剧委员会会长雍安保的掌声。通过这次比赛,李龙超知道了全国高校京剧联盟,获得了雍安保老师的联系方式。
2014年春节,他给雍安保拜年,收到一条令人惊喜的回复。雍安保告诉他,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即将召开,邀请他参加,李龙超十分高兴。
2014年2月,他收到邀请函,费用成为了问题。他想得到学校的支持,以学校的名义参加,回来后再借机成立京剧社团,为学校播下一粒国粹种子。他一遍一遍地游说,最终争取到了相关费用。当年10月,第十届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在西南财经大学开幕。李龙超登台演唱汪派代表作《刀劈三关》,获得比赛二等奖。
回潍演出《乌盆记》
在票界一炮打响
每到一地,李龙超第一件事就是找票社。2017年2月,他从九江回到潍坊,打听到了十笏园京剧票房,后来又到奎文区的钟声琴社,积极参加票房活动。其间,经安丘票友介绍,参演了安丘市虹翔茂腔剧团排演的茂腔《十字路口捡个妈》,出演司机一角,演出巡回到鸢都大舞台,他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潍坊市钟秀京剧团团长李全忠。
2018年,钟秀京剧团要排《乌盆记》,缺个小花脸,票友们想到了李龙超,便请他来演张别古,有过演小花脸的经历,他很爽快地答应下来,跟着王佩瑜、马志明的版本学习。为了照顾他的工作时间,排练被安排在晚上进行,一次对词、一次走场,随后便迎来了正式演出。
当年1月底,由李全忠、李龙超、贾洪光、李丽等人演出的《乌盆记》在昌邑大剧院亮相,时长两个多小时,李龙超在第四场出场,“他那里叫一声张别古”唱下来,台下掌声阵阵。这是李龙超第一次演出全剧,第一次与潍坊票友合作,排练时间不长,可他们配合默契,在潍坊票界一炮打响。
给自己重新定位
要做“学者型票友”
有机会“下海”是很多票友的梦想,曾有专业院团向他抛出橄榄枝,他却选择了放弃。李龙超说,他目前在一家企业上班,京剧是他工作之外的最大爱好,是生活的调剂,他放弃专业院团,是想做一名“学者型票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一面积极参加票房活动,一面广泛涉猎艺术理论,通读戏剧学、美学、社会学著作,与高校的在读戏曲研究生交流,共同畅想戏曲未来的命运,“读书、看戏、接触社会,才能知道‘美’之为何,我觉得任何艺术都不该只是照着谱子唱,而是先要掌握艺术的基本准则,理解和包容不同风格,然后形成自己的思考”。
他学言派《卧龙吊孝》,习余派“十八张半”,能唱汪派《哭祖庙》《马前泼水》《献地图》,会唱黄派《春秋配》,跟着录音学名丑萧长华的《一捧雪》……一路走来,在京剧中领略世事风景、不断收获成长。如今他参加了潍坊青年京剧联盟,跟一帮喜欢京剧的年轻人一起,播撒京剧艺术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