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风暴之中,王中遭到不公正对待,但他将孤独和悲凉埋在心底,寻找新的研究方向。面临深重苦难时,他仍不改正直秉性,为无辜同志说话。平反前夕的一首诗,道尽他的人生磨难。王中重返复旦,被聘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力主创办《新闻大学》杂志,并撰写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著作。
被划为“右派”
研究“竖三民”
1958年,王中被划为“右派”,并被开除党籍。从身兼数职到平民百姓,原来的一些老朋友、老熟人、老同事,对他开始疏远和冷淡。但王中并未被打垮,被分配到农场劳动,管理农具,他就认真修理保管;在游泳室收门票,打扫游泳池,他就认真工作,打扫得干干净净;在资料室装订杂志,他就拿着榔头、锥子,练就装订本领。可以说,他把笑容留给他人,将孤独和悲凉埋在心底。
在此期间,他又找寻到了新的研究方向。在阅读大量的近代报刊之后,他开始较为细致地研究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并与资产阶级改良派报纸作对比。在1962年至1963年,他撰写了5万字长文,研究“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在这些研究中,他对革命派办报思想、革命派报纸与改良派报纸、新闻自由、宣传策略等问题都进行了细致分析与探索。当时宁树藩劝王中搞中国新闻史研究,但是王中听后摇了摇头,说道:“这不是我的志向。”
身陷困境依然正直
伸出援手保护同志
“文革”风暴来袭,王中遭受的苦难更为深重。但有几件事情可说明他当时的性格和人生的态度。
王中的家难免抄家劫难,抄家者问他金银财富藏在何处,他说:“在皮箱里。”抄家者要他拿出来,他拍拍肚皮说:“在这只皮箱里,取不出来了!”谷牧是王中的好友,来外调的人要他提供谷牧的“反革命”罪状,并拍桌子瞪眼睛地教训他,但王中根本不吃他们那一套,但不是据理力争,而是装作害怕的样子说:“我心脏不好,你们一拍桌子,我就头昏,脑子糊涂了想不出问题来。你们不要拍桌子,让我慢慢想。”等他过足了烟瘾,说:“我反复想过了,我认为谷牧是好同志,没什么问题。”
在“文革”期间,王中依然保持了自己正直的品质。曹植芳后来回忆:
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他因为“右派”问题,也被算入“牛鬼蛇神”之列,下放到“五七干校”,我才和他算正式认识了,那时候有一件事情到现在还让我很感慨。在“五七干校”时,我们住在一个机关连队里。房子是浦东海边茅草搭的临时建筑,条件非常简陋,里面支了两三层床,一间房子住十几个人。干校中一般人员称为“五七战士”,我则属于“反革命”,是“监督对象”。因为条件简陋,洗澡很困难,就在房间三个角落拉一个布帘,用盆子打点水揩揩、冲冲。一次我在洗澡时,房间地上有个火油炉,我没注意,踩了一下。房间里有个积极分子发现了,他原来是“地下党”,革命干劲一直非常高,这时就趁机作文章,批判我,说我是有意的,搞反革命破坏,属于“阶级斗争新动向”。房间里乱哄哄的,眼看我难逃一劫,王中这时出来了,说:“那个火油炉是我的!踩烂都没有关系!”那时他头上还有“右派”帽子,还是有“问题”的,但在这时候却没有趁机起哄,落井下石,借以“戴罪立功”,而是正义凛然地站出来,说真话,真是难得!
重返复旦恢复职务
深化阐述学术观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平反冤假错案,洗刷了泼在王中身上的污垢,恢复了他的职称、职务、待遇。而在平反的前夕,他曾写道:“革海浮沉半世纪,窥龙看蟹破玄机。荣辱毁誉由人道,悉心且看这局棋。”短短几句,道尽人生磨难。平反之后,他又一次回到复旦大学担任新闻系主任。在此同时,他主持创建了复旦大学分校,担任校长。他作为著名的新闻学家,被聘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还担任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新闻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1981年,他力主创办了《新闻大学》杂志,并撰写了《论新闻》《论传播工具》《论宣传》等一系列论文和著述,进一步阐发和深化了他的新闻观点和新闻理论。
王中对自己教授的学生影响较大,1979年,王中在选择自己的研究生时,选择了李良荣。对于第一次见到王中时的情形,李良荣回忆道:
我第一次见到王中,是余家宏老师带我去他的家。我记得很清楚,那天还下着雨,我又没带雨伞,到他家已经彻底淋湿了,很狼狈的样子。他一见我进来,先拿了条毛巾给我,让我擦擦头上雨水。他开始上上下下地打量了我一番,然后开口问我的第一句话是:“你怕不怕当‘右派’?”我想了一下说:“怕。”老先生接着问:“为什么怕当‘右派’?”我说:“你这个‘右派’一当20年啊,我已经32岁了,再当20年‘右派’我还能做什么事情啊!”他停顿了一下,然后点点头说:“你这么回答说明你这个人还是很老实,人都是怕苦怕死的。上战场去打仗,那是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平时的话,人要是不怕死还不成了‘亡命之徒’了,人怎么会不怕苦呢?人人都怕苦,要不是人怕苦怕累怕死,社会就不能进步发展,人就不能越过越好。”我当时听了这些话,觉得这个老师看事情的确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眼光。其实他也不是读了很多书的那种学问家,但是看问题很犀利、很深刻。那时候,哪有人这样讲话、想问题呢,大家思想都很僵化的。而他看事情确实是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视角,这个东西对我的影响也很大。而跟他学习的,也主要是新闻学最根本的一些东西,一些思想方法、活的东西。
总的来说,王中培养的这一批学生,后来大部分都成为了中央和各省市的优秀新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