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国民党破坏《停战协定》,仍然向华中解放区进攻。王中因擅长英语,陪同合众社记者爱德华·罗尔波就《停战协定》执行情况进行一线采访。济南城解放后,《新民主报》编辑部主任王中主张开设了“经济新闻”专栏,此间,恽逸群凭记忆力整理资料的能力让王中震惊,恽逸群成为王中心目中的传奇人物。
王中因擅长英语
陪同罗尔波采访
1946年1月,国共双方在重庆达成并签署《停战协定》,然国民党毫无停战诚意,在下达停战令的同时又密令其军队迅速“抢占战略要地”。这时,在江苏发生了国共之间起磨擦的“白蒲事件”,原苏中解放区军民立即向社会各界揭露国民党军破坏停战协定的事实真相,同时竭诚寻求和平解决冲突的途径。
当时,《新华日报》华中版、延安《解放日报》和国民党统治区出版发行的《新华日报》,都刊登了“国民党一再违背《停战协定》,继续猛犯苏中、淮北”的消息,我方报刊增加了“停战生效以来,国民党军仍然向华中解放区进攻,我要求执行部调查真相,予以澄清”等报道。
很快,1946年2月14日,合众社记者爱德华·罗尔波自华中解放区来到临沂,目的是继续就《停战协定》执行情况进行采访。罗尔波在临沂遍访学校、乡村,接触面相当广泛,既直接采访当地百姓,也接触了许多在临高级将领,包括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新四军一师政委赖传珠、副政委谭启龙、二师政委赵启民、四师师长谭希林、八路军鲁中军区政委向明、滨海军区副政委张晔、渤海军区政治部主任周贯五等。
时任新华社山东总分社副主任的王中因为擅长英语,所以陪同罗尔波赴兖州一带采访。在兖州,罗尔波与王中采访了华丰煤矿、新汶公司、汶新铁路等,参观工厂,并下井进入矿坑采访煤矿工人,采访修复工程工人的工作及生活情况。两天后,到兖州附近的新四军一师驻地,采访城郊农民,听他们控诉国民党吴化文部不断出城抢掠、奸淫妇女的罪行。
当听说吴化文部不断袭击我军时,罗尔波提出要到最前方与我方哨兵一起站一夜岗,“看看他们到底怎样打枪,怎样摸哨”,我军负责人认为这样很不安全,罗尔波坚持要去。晚上,他来到离城墙仅千米的我军哨所,10时左右,城上步枪、机枪、大炮齐射,子弹不时从头顶上穿过。但我军哨兵坚守阵地,按照上级命令,除非伪军确实来攻,决不还击,以严守停战令。半小时后,罗尔波回到驻地。他说,此次采访虽很危险,但收获很大,给作品增色不少。
第二天,他与王中一起赴曲阜参观访问,“我们一进那古柏参天的庙廊,立刻呼吸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虽然游人络绎,但是那古柏荫下的铺石几乎还是一尘不染。我们从唯一开放着的侧门步入‘至圣庙’。门柱上贴着曲泗县保护孔庙孔府的告示,一群游客正在仰首细读。大庙里柏树显得苍劲,有两棵古柏大可合抱。孔子手植桧就在古柏之下,那是一截死去了的枯木,但为保护古迹,有个玻璃龛罩在上面”,战争刚刚结束,但孔庙孔府已是游人如织。之后,罗尔波一行返回临沂。
开设经济新闻专栏 为解放区报纸首创
1946年3月14日,《大众日报》刊登了王中的报道《美记者罗尔波夜访兖州城 聆听吴伪违约射击并参观新汶公司各种建设》。16日,罗尔波关于此行的通讯《兖州之夜》发表于《大众日报》。之后,罗尔波离开了山东解放区。
1948年秋,济南城解放。中共中央华东局为了适应新解放区需要大批新闻干部的要求,于1948年11月在济南创办济南新闻学校,恽逸群任校长,济南市委机关报《新民主报》编辑部主任王中兼任该校教师,讲授新闻学理论课。
当时济南刚刚解放,百废待兴。政治和社会、经济等各种情况涌向报社。城市生活节奏快,变化大,报纸的新闻报道需要一定的改变。王中认为:商品经济的环境,要求报纸增加经济信息量,不能仅仅满足于会议新闻,记者、编辑的知识面要广,否则报纸上就要闹出笑话,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新民主报》设置“经济新闻”专栏,这是解放区报纸所没有的,编这个专栏的是济南报纸的老报人。一天,他编了一则“银根吃紧”的简讯。当时审稿的编辑部主任王中对银根的认知不太清楚。报纸发行的当天,市面上出现了抢购风,这时对刚成立的人民政权是一个不小的冲击。这件事对王中的触动很大。他“沉”下去当了一段时间的“第一作者”,仔细研究城市报纸,渐渐地他获得了主动权。《新民主报》的质量稳步提高。
战犯资料不全 恽逸群默写令王中叹服
1948年12月,当中央公布43个战犯名单时,恽逸群提出给每个战犯作一个介绍,王中说弄不全。恽逸群说请资料室去查查,王中便告诉资料室主任丁柯,但丁柯翻阅了一些材料还弄不全,王中便如实向恽逸群汇报。恽逸群说:“好,好,你睡觉去吧。”
一觉醒来,报纸已放在床头,王中打开一看,43个战犯介绍一个也不少。而且各个战犯的姓名、别名、籍贯、年龄、简历、现在职务等应有尽有。王中感到奇怪,这是怎么查出来的?便赶去编辑部查询,才知是恽逸群完全凭记忆写的。王中十分钦佩他的记忆力非一般人所能及,有人便告诉王中,这能力是恽逸群过去在敌占区搞情报工作练出来的,作情报工作不可以用笔记,一张纸头就会坏大事,全靠心记。恽逸群在王中心中成为了传奇式人物。
1949年春,在《新民主报》时,恽逸群找到王中谈话,江南解放后,上级决定在上海办一个华东新闻学院,要王中担任教务长并筹办这所学校。当时王中不愿意去上海,但是恽逸群又详细介绍上海情况,最后王中决定南下。可以说,前往上海的决定,对王中的一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王中接触宣传工作到来上海工作,在这期间,王中一直从事党报实践工作,具有丰富的办报经验,这为他此后的新闻理论研究,尤其是党报理论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不肯墨守成规,敢于创新,不落窠臼,受到不少人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