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人文潍坊·新闻学家王中

02版:人文潍坊·新闻学家王中

03版:人文潍坊·新闻学家王中

04版:人文潍坊·新闻学家王中

05版:人文潍坊·新闻学家王中

06版:人文潍坊·新闻学家王中

07版:人文潍坊·新闻学家王中

08版:人文潍坊·新闻学家王中

重视典型报道群众工作

(2023年02月11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沂
  大众日报社遭遇大股敌人,编辑部背着设备,在奔波中工作。王中在《大众日报》工作期间成长起来,被派往各地筹办机关报以及主持相关工作。为了通过宣传发动农民力量,他要求稿件要通俗易懂;他十分重视典型报道和群众工作,将农民来稿刊登在头版头条,受到延安《解放日报》的好评;他迅速组织起新华社通讯网,有效增加了稿件来源。
战时奔波工作 看到报纸力量
  日本侵略者对山东根据地狂轰滥炸,步步蚕食,根据地被分割、缩小。分局机关遭到敌人的合围,损失惨重。大众日报社在沂南北大山遭遇大股敌人,印刷厂厂长肖辉、指导员魏爱民和工人王书义,在掩护编辑部撤退后,跳崖牺牲。社长李竹如,在一次遭遇战中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艰难的日子里,王中参加了以白子明为首的小编辑部,出《大众日报》战时版。
  编辑部的几十个人,带着电台、钢版、油印机,奔波在崇山峻峰间,收报、刻印、印刷。每到晚上,记者们分头下山分发报纸,采访新闻。当时,几乎所有的村庄都已被侵略者占领,老百姓和部队都藏在山沟和树林里,记者们往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才能与他们联系上。一张油印报,把沂蒙山区的斗争和整个山东乃至全国的抗战都联系起来了。为了把报纸及时送到各个根据地,武工队员带着报纸闯封锁线,不少战士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报纸所至,战士和老百姓争相传阅,抗战的时局把每个人的命运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这里,王中看到了报纸的力量和报人的作用,看到了报纸联系实际后带来的巨大影响。
  30岁的陈沂来到《大众日报》任社长。他主持了报社的整风活动,强调报纸要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加强地方新闻报道,不能只当外国通讯社的义务宣传员。他身体力行,每逢参加分局的重要会议,都自己动手写社论。陈沂的社论说理透辟,又比党内文件下发要快得多,很受基层干部的欢迎。社论的指导性和重要性,引起各级党委的重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稿件开始在报上出现。《大众日报》在分局机关和各根据地的威信逐渐树立。这一切,对王中新闻观点的产生与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发动农民减租减息 稿件多数通俗易懂
  1942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分局决定以滨海地区为试点。王中被派到这里主持地委机关报《农民报》的工作。滨海地区位于山东的西南部,它由山东省的高密、胶县、诸城、胶南、日照、临沭六个县和江苏省赣榆县的部分区乡组成。滨海农村十分贫困,农民吃不饱肚子,许多家庭全家合盖一条千疮百孔的破被,小孩没有衣服穿,为了发动农民参加减租减息,王中决定报纸用的稿件要通俗,让粗识文化的农民也能看懂。王中他们经常写完稿件就念给房东听,房东是没有文化的穷苦农民。边念边改,直到房东听懂为止。这样,报上的许多稿件成了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或歌谣。
  《农民报》编辑部人手很少。王中是总编辑,后来组织上派来了两个二十多岁的女青年。一个叫包慧,是抗大文工团调来的高中毕业生;另一个叫郭允贤,是个青年教师。她们都没办过报,但积极性很高。办报条件十分艰苦,报纸只能在石印机上印刷,几千张四开的报纸印下来,累得直不起腰。尽管如此,他们常常通宵达旦地在微明的油灯下写稿、划版。一直坚持到冬天日本侵略者发动大扫荡,《农民报》被迫停办。
农民来稿刊发头条
受《解放日报》好评

  1942年冬,王中回到了《大众日报》,任通讯部副部长,分管记者工作和主办通讯员刊物《青年记者》。这时的《大众日报》有了很大的进步,新华社常转用《大众日报》的新闻。第二年5月,鲁中区党委成立,区党委书记是罗舜初。山东分局派王中去筹办《鲁中日报》,并任党报委员会委员和总编辑。鲁中区包括泰山、沂蒙、沂山三个地委,有十几个县。这里办报的条件比滨海好得多。报社的底子是四开四版的《沂蒙导报》,有二三十人,也有平板印刷机。
  几上几下的办报实践和艰苦的抗战环境,使王中十分重视报纸的典型报道和群众工作。《鲁中日报》的记者大都是二十几岁的青年。王中指导他们在恶劣的战时环境里采访。配合生产自救运动,记者鲁宝瑢采访了沂南县农民朱富胜努力增产的事迹。朱富胜的名字多次在报上出现,他成了鲁中区广大农民的榜样。牛玉华还采写了《孩子诗人苗得雨》的报道,报纸的鼓励和帮助,使这位农民的孩子以后成了真正的诗人。
  创刊不久,报社收到一篇农民的来稿,稿纸皱皱巴巴,病句和错别字很多。有个编辑感慨了一番,准备扔掉。王中仔细看了稿件,说:“把错字改正过来,登在头版头条。农民自己动手写稿,是件了不起的新闻!”第二天,《鲁中日报》一版头条的标题是:“农民写稿了!”这件事,在农民读者中影响很大,投稿的农民渐渐多了。编辑部掌握了农民的脉搏,报纸办得更活了。《鲁中日报》的经验,受到了延安《解放日报》的好评,新华社转播了他们的经验。
组织新华社通讯网
提笔改稿全文转发

  1945年8月,日本侵路者投降,分局党委派王中筹办《青岛日报》。驻守青岛的汪伪部队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军,拒绝八路军进驻。《青岛日报》无法办了,王中又回到《大众日报》。
  1946年初,《大众日报》与新华社山东总分社分家。在此之前,新华社总分社以下的各级机构都隶属于各级党的机关报。当时,济南城被蒋军强占,报社设在沂河和祊河交汇处的临沂县,总编辑是匡亚明,副总编辑是陈楚。王中调任新华社山东总分社编辑部主任,总分社仍设在《大众日报》内。
  总分社的编辑、记者很少,只是一个空架子。起初,他们只能靠剪辑《大众日报》上的报道向总社发消息,用电报组织设在各区委机关报内的分社采访消息。不久,王中很快组织起一个分散在山东各地的新华社通讯网,稿件来源渐渐增多。
  新华社的稿件质量要求较高,新闻要有全国意义,分社的记者往往不适应。大汉奸赵保元被处决的消息,胶东分社发来的稿件一万多字,王中提笔改写成了二十几个字的消息,第二天新华社总社全文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