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良
春联,起源于桃符,最初是每户在大门的左右各悬挂一块桃符,后来逐渐演变成把联语写在两块木板上用以代替桃符。 五代时,后蜀之主孟昶于公元964年除夕,在自己卧室门上写了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应该是我国有史书记载的第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春节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作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家家户户对贴春联的重视程度,至今仍记忆深刻。虽然民间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但真正的忙年,主要是过了腊月二十到除夕这10天时间。特别是除夕日,那才是最忙的一天,家里屋外各个门上都要贴上春联,屋内墙壁上则贴满年画。这时候孩子多的家庭,便展现出了优势:有打糨糊的,有揭旧对联的,把那些被风雨吹烂的旧联,用扫帚扫去,然后贴上新的春联,再用笤帚扫平整。
春联贴好后,还要在门楣上、门框上、窗檐上贴上剪得非常好看的过门钱,五颜六色的过门钱,被微风一吹,轻轻飘起,与红色的春联遥相呼应,显得格外喜气。到了此时,家才算是披上了节日的盛装,节日的氛围浓郁而热烈。
过门钱都是到大集上买的,那些写春联的对子纸则是去供销社代销点买的,拿回去再让村里会写毛笔字的人给写上吉祥的话语。当时,能写春联的人是会被全村人尊重的,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忙活。每年的春联,看看都差不多,基本就是惯用的那些词句。“积肥如山”“五谷丰登”“出门见喜”“年年有余”“田增五谷人增寿”等,还有的春联上是一些古诗词的名句。所以,好多人家的春联内容都是重复的,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
那时有不识字的人,把春联拿回家自己贴,还闹出了笑话。有一年,我去同学家拜年,路过村里的一户人家,发现竟然把“好大肥猪”贴在了大门口。当然这种事情,村里的人看后也就是一笑而过,主要图得是那个红红火火的喜庆劲儿。
平时在城里上班,过年还是习惯回乡村,感觉更有年味。贴完春联,贴完年画,“忙年”基本告一段落,换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只等着除夕夜的热饺子上桌。通红的春联,映衬着一张张欢快的笑脸,亲人们又开始了桃李春风的喜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