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举一反三
说说“和”

(2023年01月16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觞

  众所周知,小学一年级生字,其实不是按照笔画多少来选取的,更重要的参考依据是使用频率。可以说,越是先学的字,大多数是日常中使用频率较高的。
  在这种情况下,对这些字进行深刻的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说,小学一年级生字中,有个“和”字,就属于这种情况。
  “和”其实是有三字合而为一的,这三个字分别写作“和”“盉”“龢”。
  《说文解字》对“和”的解读是:“相应也。”字从口,从禾,我们可以把“禾”理解为五谷、食物,其对应“口”,便容易理解了。
  “盉”字,由表示容器的“皿”和表示五谷(食物)的“禾”构成,也很容易理解。清代大学者段玉裁说:“调味曰盉。”
  在饭馆吃饭,有时有一样菜品需要主人用公筷调和一下之后,众人才能品尝。这就是很形象的“调盉五味”。
  “龢”呢?先来稍微分析一下字形,它由表示音乐(乐器)的“龠”和表声的“禾”构成,表达的意思自然与音乐有关。“龠”的甲骨文写作“  ”,像人用口吹奏多管乐器形。这里本身就有统筹“多管”并使之“和谐”的意思。
  所以,“和谐”的“和”,其字义应出自“龢”字。
  《论语》:“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这一句讲的是一场音乐会上,各种乐器合作默契、配合无间的情形。
  可以想象一下,春秋时期的音乐会,有琴瑟,有钟鼓,有萧竽,有笙笛……各种乐器此起彼伏,揖让有礼,进退有度,前后呼应,美轮美奂;忽而如万马奔腾,忽而如小溪流水,忽而如凤鸣九天,忽而龙啸于渊,高潮迭起,相得益彰,终成“和谐”乐章。后来,人们经常以此比喻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可谓贴切形象。
  假若,各种乐器彼此各不相让,争先恐后,个个奋勇攀高,不甘互相成全,焉能奏成乐章?焉有“和谐”景象?
  其实,很多人注意不到的是,“和谐”的“谐”,其小篆写作“  ”,里面也有个“龠”字。所以,“和谐”的繁体字应该写作“龢龤”。
  可以说,不管“龢”字还是“龤”字,都是从“一场音乐会”引发出来的。“音乐会”上的各种乐器,自是各不相同的。所以,“龢龤”其实也包含了“和而不同”的意思,但其最终结果却是“存异求同”,所以,才能奏成中华审美中极力赞美的“和谐”乐章。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里的“和”,其实也是“龢”。
  邢昺《论语注疏》说:“和,谓乐也;乐主和同。”即阐述了此意。
  “礼”是古代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发展到今天,它的内涵已经极为广大,包括但不限于礼貌、规矩、规则、法律法规等等。人人遵纪守法,遵守单位章程,遵守公序良俗,则社会秩序井然,自然是一派“和谐”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