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把刘珝葬在青州北阳河畔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刘珝一生坦坦荡荡,在朝为官,刚正不阿,以安天下为己任;致仕回乡后仍心系国家安危,力所能及造福一方。他为社会、为国家、为青州人做的点点滴滴,都被载入了史册,名垂青史。他的祠堂、墓地、曾经居住过的地方,都已经成了一种文化载体。
祠堂扩建为昭贤祠
现存唯有阁老府巷
在今青州北门街南首西侧有一条巷子叫阁老府巷,阁老指的就是明代吏部、户部尚书、内阁大臣刘珝。刘珝在成化年间任阁臣时,在这里建街道和宅院,叫刘相府。出入刘相府的巷,叫阁老府巷。刘阁老病逝后,建成了刘氏祠堂。
嘉靖二年(1523),谏议大夫刘祺上疏刘珝忠孝,世宗特遣礼部致祭。为追念先贤刘珝,世宗命青州北阳河村为“仁孝里”,赐祠额曰“昭贤”,刘氏祠堂改为“昭贤祠”。
“昭贤祠”是在原刘氏祠堂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位于城里府前东西大街北侧,西邻察院行台,东邻青州府治,院内苍松翠柏成荫,名人碑碣矗立,望而肃然起敬。每年春秋府、县派员致祭如仪,祠内四季有专人看护。
“昭贤祠”东西阔30余米,南北进深60余米,四周青砖砌墙,祠内方砖铺地。“昭贤祠”大门单檐歇山,青瓦覆顶,五彩斗拱,气宇轩昂。每至节日,昭贤祠门前两盏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灯笼上“相府”两字分外醒目。门前石狮蹲立两旁,气势威武。院内正面大殿面阔七间,进身三间,重檐庑殿,黄色琉璃瓦覆顶,正脊两端正吻高达1米余,上下檐分别施七彩斗拱和五彩斗拱。
整个大殿雄伟壮观。殿内正中塑有刘珝坐像,头戴乌纱,身穿官袍,神态自然。侍臣恭顺温雅分侍左右。东西厢房陈列刘珝生前所用文房四宝及皇帝所赐圣旨、制诰,墙壁上挂有刘珝生前事迹介绍。大殿门正中悬挂有嘉靖皇帝御赐匾额,“昭贤祠”三字均为墨底金字,古朴典雅。殿前朱红圆木顶柱上镌刻御赐金匾“一代名臣第,三朝元老家”。
“昭贤祠”历经改朝换代,数度兴废。据说道光年间,刘庸之子刘希海曾专程至“昭贤祠”祭奠,后来还出资维修过“昭贤祠”。解放后,昭贤祠由益都县图书馆管理使用,图书馆迁走后,房屋被拆,建成了图书馆职工宿舍,只有昭贤祠南旁的阁老府巷了。
柱国坊规格极高 为旌表刘珝而立
“柱国坊”位于昭德古街,始建于明弘治年间,为旌表大学士刘珝而立,“柱国”是从一品勋阶。“柱国坊”是刘珝有“柱国”文勋封号之后所立的牌坊,四柱三门,中间之门宽阔,可以通车马。一般情况下官员可以走中间,平民百姓走两边的小门。
2014年,复建,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2.78米,总高度12.74米。顶额为“敕赠”,题额“柱国坊”,题额右边的小字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和刘珝”。“柱国”是文勋封号,左边落款为“弘治辛酉榖旦”。南面抱柱联,上联为“忠裨于国,允称一代名臣”,下联为“孝表于乡,堪称三朝元老”(此联为弘治皇帝御制祭联,刘杰书丹);北面抱柱联,上联为“忠廉立殿堂,史称贤相,功与云山并峙”,下联为“仁孝满乡里,世誉楷模,德同阳水共流”(张景孔撰联,刘葆君书丹)。
墓园松柏成荫 后人搜集丢失文物
刘珝墓,人称阁老坟,位于青州市高柳镇,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是明孝宗为追念内阁辅臣刘珝而敕修的墓园。占地数十亩,园内松柏成荫,碑碣矗立,石门、石坊、翁仲、御碑依次排列,肃穆壮观,
门前额镌有“敕修刘氏世墓”匾额。从葬制规格可见一代名相生前德高望重。
当年刘珝去世,弘治帝得知后讣告内阁、六部、都察院、按察院,命礼部尚书阁臣徐溥到阳河村吊唁祭奠。又命在北京皇宫春明阁设灵堂,弘治帝亲制祭联:“忠裨于国允称一代名臣,孝表于乡堪为三朝元老。”弘治帝白车白马,素装前往吊唁祭奠。文武朝臣纷纷到此祭奠。并下圣旨:赐刘阁老御葬;赠太保、谥文和。皇帝还决定亲自到阳河村参加刘阁老的葬礼。
刘珝虽在朝廷为官多年,但家里依然清贫,去世后,朝廷省、府、县等地方官吏络绎不绝地到阳河村吊唁祭奠,弄得家里人忙里忙外,应酬不下。可如今还要迎接皇帝,那可不是一件小事,家里人经过几番商讨,决定提前举行葬礼。礼部官员先于皇帝直奔阳河,与阳河刘珝的儿子们商议接驾事宜,可到阳河一看,葬礼已毕。礼部官员急忙回转到京,向弘治帝报告,弘治帝沉痛地向东南(阳河村的方向)三鞠躬。
弘治帝命礼部尚书阁臣徐溥亲书“敕修刘氏世墓”六个大字,赐给阳河村。
新中国成立初期,刘珝墓曾被列为“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面御葬甬道宽三四十米,南北长1公里有余,苍松翠柏数千棵,遮天蔽日,远近闻名。文革期间墓地惨遭破坏,墓碑、石人、石马等精美雕塑俱被砸毁,墓室亦被打开,参天古木砍伐殆尽,如今仅存三株明代古柏。
近年来,刘氏后人广泛搜集原墓地内文物,同时筹资对其重修。如今,弘治帝圣旨、徐溥亲书“敕修刘氏世墓”和嘉靖帝钦赐“昭贤祠”匾额,以及原墓地一对上马莲花石,一个明代马槽及“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的石碑和祭文碑、墓志碑、墓道碑等文物都已找回,并修复了刘珝墓、墓碑、牌楼、华表、石人、石羊、石柱、石马、石狮等文物,建造了富丽的庙宇和神像。坟墓经后人不断添加新土,已成一座小山包,墓地也重新栽满了松柏,大部分已经碗口粗细。
走进墓地,曲径幽幽,满目葱翠,大小坟茔在阁老墓四周林立。当年刘珝为母守灵的小屋静默在松林深处守护着云烟过往。每遇庙会、年节都有人纷纷来这儿烧香供奉。
本期图片由李彦娟提供(署名除外)
本期资料来源:刘序景(刘珝后人)提供、青州古城、青州市博物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