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人文潍坊·明朝贤相刘珝

02版:人文潍坊·明朝贤相刘珝

03版:人文潍坊·明朝贤相刘珝

04版:人文潍坊·明朝贤相刘珝

05版:人文潍坊·明朝贤相刘珝

06版:人文潍坊·明朝贤相刘珝

07版:人文潍坊·明朝贤相刘珝

08版:人文潍坊·明朝贤相刘珝

江苏八公 落户北阳

(2022年12月17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珝墓地正门
  刘珝故居遗址
  青州市境内有南北二阳河。北阳河古称渑水,源自王府街道观音沟溜与邵庄镇车马溜。河水逶迤北去,浇灌出肥沃的青州北部平原,北阳河村倚水而建,以河为名,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明朝中叶的一代名相刘珝便诞生于此地。
生于古州渑水畔
人称必为社稷臣

  元朝延佑年间,在江苏下坯县刘马庄有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刘八公,武举出身,得朝廷重用,官至滁州总管。1354年朱元璋率军攻陷滁洲,八公看到元朝政治腐败民心已失,遂弃官偕妻带子回到下邳老家,后又辗转数月到达青州府北阳河村(今属青州市高柳镇)定居下来,耕读传家,很快成为地方望族。
  八公为人正直,能文善武,经常除恶扬善,渐渐地在四邻八乡家喻户晓,备受尊敬,地痞流氓、土匪盗贼闻听八公威名,都不敢到阳河村一带骚扰。
  刘八公的重孙刘良佐性格豁达爽恺刚方,善书算,通律理,且文才横溢,远近闻名。刘良佐50多岁时添了一个孙子刘珝。刘珝聪明俊秀,在祖父刘良佐、父亲刘昺(bǐng)的教诲下,苦读诗书,锐意进取,8岁能文,19岁乡试中举。“洁苦自励,以学业操守见称”。
  史载刘珝一表人才,“丰姿秀伟,望之俨然”,面部生而有“丞”字文,善相面者预测后当为国家辅相,且有将相风度,每临大事而不惊。乡贤达许道中先生尝谓人曰:“此子文有气焰,异时必为社稷臣。”家人闻听此言更是视若掌上明珠,严格管教,用心培养。
  刘珝12岁到青州府学读书时,知府孟迪闻刘珝聪颖,常抚其背而曰:“是子有才可教。”乃遣其子孟晟与刘珝一起从师于吉水刘觉庵先生读书。少年时期的刘珝就表现出不少过人之处,在青州留下了许多佳话。
七岁神童答县官 录为童子试头名
  明朝宣德年间,寿光县衙召试童子。当时刘珝年仅7岁,但文思敏捷,学识出众,与人词辩,对答如流,人人称奇。刘珝父亲送他前往应试,知县看到刘珝年龄太小,但听说有“神童”之誉,想试一下他的学问,便对刘珝说:“七岁小童,岂有登科大志?”
  刘珝略加思索,立即对答:“几年经历,料无报国雄心!’
  知县一听,脸涨得通红,说:“蜘蛛有网难落雀。”意思是,你小小年纪能有多大学问。
  刘珝略加思索答道:“蚯蚓无鳞欲成龙。”意谓自己虽然年纪小,但有远大抱负。知县听后连连点头。
  县考进来,知县写出了题目《尧舜与人同耳》,让众童子作文。
  刘珝在爷爷的教诲下,孟子篇早已背得滚瓜烂熟。提笔在答卷中写道:“二比云,尧眉八彩,尧之眉,不与人同,尧之耳,则与人同;舜目重瞳,舜之目不与人同,舜之耳则与人同。”知县县考看了他的答卷,击节赞叹:“真乃神童,非庸才之辈。”录为童子试第一名。
少年属对巧拆字 羞倒胶东高傲举子
  明朝宣德年间,有几位胶东参加会试的举子路过阳河村,前往北京殿试。这几个人傲气十足,自认为才高八斗,定能金榜题名。因此,扯着“状元旗”,一路趾高气扬。在村子里歇息时,恰巧有一致仕老者在路边闲坐,听到他们高谈阔论,老者瞅了“状元旗”一眼,捋着胡须顺口吟出上联,说:“此木为柴山山出。”让这几个举子属对,他们听了个个目瞪口呆。
  这时正值夕阳西下,百鸟归林,学子归家。老者微笑着指着一个小孩说:“你能对对吗?”小孩一听脆快地答道:“您尽管说吧!”老者吟出上联,小孩举目看到家家户户炊烟袅袅,脱口而出:“因火成烟夕夕多”。老者拍手叫好。那几个举子听了也很佩服,人家小小年纪都能属对,自感惭愧,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能狂妄自大,羞惭地卷起了“状元旗”。这个孩子,就是少年的刘珝。
淄河暴涨落水不惊 乡试榜首名震济南
  明朝正统年间,济南举行乡试,19岁的刘珝被青州府推荐去参加考试。他骑马从阳河途经淄河向济南行进,正值雨季,几天前大雨滂沱,河水暴涨,夹杂着泥沙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淄河从临淄城东边流过,这里有座木桥,用许多木桩打在河底,上端用横木连着,横木上铺着木板,用铁钉固牢。连续几天大雨,河水漫过桥面足有一二尺深,河水还在往上涨。想到考期临近,刘珝焦急地望着对岸。马夫安慰他说:“听阳河老人说,你5岁时,有一老人说你面有纹,类‘丞’字,将来一定做丞相。苍天会保佑,一定误不了考期。”他一听,精神振作起来:“你牵着马对准桥面,直朝着对岸的桥柱桩走,定能安然无恙。”
  走到河中间时,一个巨浪夹着杂物袭来,马受惊,落入湍急的河水中。刘珝浮出水面,看到马夫的头顶在水中时隐时现,他顺势游过去,抓起马夫颈后衣领。瞬间两人就被波涛汹涌的河水冲走。当人们去救助时,发现他站行水中,牵着马夫的褂子,神态自若。人们把他和马夫救上岸后,他拍打了一下湿漉漉的衣服,拿出十两白银送给救助的人,当得知他是赴济南赶考的学子时,人们都婉言谢绝。他深深鞠躬向众人道别后直奔济南。
  他走后,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这个考生,出语不凡,遇事镇静,真是少见,将来必成大器。”刘珝在济南乡试顺利,成绩名列榜首,一举成名,中正统九年(1444)甲子科举人,名震济南府,山东省首推刘珝到北京参加会试。
  明正统十三年(1448),刘珝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履道德之坦途,辟仁义之正路”。在朝为官近40年,任相10年,始终按照儒家政治思想治国治民,在主观上忠君报国,客观上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纲常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