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珝辅政耿直忠介,居官清正,不拘小节,而且敢于直言,无所忌讳。特别是入内阁以后,仍然能够果断处事,有“批鳞直前”大无畏的勇气,丝毫没有“首鼠退后”的优柔寡断。他利用便于接近皇帝的机会,积极推荐贤才,保护忠良,同奸佞小人作斗争。
反对迁都议和 力主英宗回京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受宦官王振蛊惑,贸然御驾出征,这时年轻气盛为人耿直的翰林院编修刘珝以“安天下为己任”大胆上书英宗,劝阻御驾亲征,英宗不从。在“土木堡之战”中全军覆没,英宗自己也当了蒙古瓦剌部头领也先的俘虏。“土木堡之变”后,刘珝以民族气节为重,坚决反对迁都议和,协助于谦组织北京保卫战。他本着儒家“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国家不可一日无主,支持朱祁钰登帝位。后来,他力主接英宗回京,并受命到边界迎接。期间,刘珝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朱明王朝统治的基本立场,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应措得当,逐渐得到明王朝的信任和重用。
联合废后吴氏 保下唯一皇子
宪宗登基,两宫太后册封吴氏为皇后,命王氏、柏氏为贤妃,又命万贞儿为万贵妃。在万贵妃挑唆下,宪宗废吴后,又册封王氏为皇后。成化二年(1466),万贵妃生一子,不久天折。万贵妃想再生子,但久不怀孕,妒忌妃嫔,不让进幸。若宪宗宠幸某位妃嫔,即派人跟踪,若妃嫔有孕,设法打胎。
成化三年(1467),蛮部作乱,明廷督师讨伐,纪女被俘到京,入朝廷充役。偶得宪宗宠幸怀孕,万妃追查,纪女谎称肚内生一毒瘤。十月娠足,生了一个男孩,将孩儿交门监张民,让张民丢弃河中溺死。门监张民神色慌张地提篮沿着长廊走去,恰巧被从长廊另一端走来的太常寺卿刘珝看得一清二楚,张民跪地含泪说明原委。刘珝让废后吴氏相助纪氏匿藏哺养为妥。吴氏认为圣上无嗣,当有抚养之责,欣然应允。刘珝又找到司礼太监怀恩和门监张民,告知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后有机会再让圣上知晓,以闻天下。
成化十一年(1475)元霄节刚过,刘珝在东宫侍讲“仁义礼智”之理,当讲到“父子有亲便是仁”时,宪宗脸色骤变。原来前天他阅览群书看到明太祖近30岁时,已有四个儿子。想到自己,已到而立之年,却没有子嗣,心情很是郁闷。刘珝想宪宗实为痛于无子,难于言表。觉得匿养的皇子到了向圣上讲明的时候了。刘珝立即找到门监张民道:“现在圣上痛念无子,精神不振,可找准时机,禀告圣上,必要时我可陈言。”
成化十一年二月的一天,宪宗因受制万贵妃,抑郁寡欢。召张民给梳头,对镜自照,见头上有很多白发,叹道:“要将老了,尚无子嗣,何以为情?”张民一听,伏地顿首道:“万岁早有子了。”宪宗鄂然道:“朕子早已亡,还有子吗?”张民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跪奏宪宗。此时,司礼监怀恩一步跨进也跪奏道:“张民所言是真,皇子现已六岁了,因惧祸患,所以匿不上闻。”
宪宗大喜,穿上龙袍,诏刘珝、怀恩、张民等随驾迎接皇子。张民将纪氏被宠幸年月及生子情况详述一遍。
下午,宪宗想起纪氏,命召见了纪氏。一见,两人握手涕泣。司礼太监怀恩,往告内阁六部,群臣皆大喜欢。随即礼部定名,叫作朱祐樘。宪宗即命为皇太子,颁诏内外。第二天,册封纪氏为淑妃。万贵妃嫉恨纪妃,鸩杀了纪妃。
刘珝得知纪妃被鸩杀后,恐祸及祐樘,立即找到宪宗的生母周太后道:“皇太子祐樘生母纪妃已被鸩杀,恐怕万贵妃再加害皇太子,遗误圣上国本,劝您将皇太子叫到您处抚养为妥。”周太后思考再三,主意拿定,找到宪宗,说要抚养皇太子,宪宗也不好辩白,立即将皇太子祐樘领到仁寿宫抚养。
刘珝因保护皇太子有功,宪宗对他更加信任。
雪夜跪在宫门外
恳求皇帝赈灾民
自明朝宣德至成化年间,荆襄流民一直是困扰朝廷的严重问题。许多农民为土地兼并或租税徭役所迫而逃入荆襄山区谋生,他们千百为群,开垦荒地,伐木为棚,流徙不定,集众百余万人,发动了多次农民起义。起初,朝廷采取武装镇压和强迫流民归还原籍的政策,屡遭失败。对此,刘珝坚持“子庶民”“施仁政”,提出安民息民的建议:废除山禁,允许流民开垦荒地,永为己业;设置州县,让流民纳入版籍,征收税赋。宪宗皇帝不允,刘珝就彻夜跪在宫门外的冰天雪地里。清晨宪宗出宫门看时,门外一雪人跪地,顿感内疚,上前扶起刘珝,接受了他的建议,并派他赶赴荆襄山区,赈济灾民。
成化十二年(1476)二月,刘珝率领官员开赴荆襄山区,安抚流民。自此,流民积极垦荒耕种,安居乐业,荆襄流民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成化十三年(1477)四月,宪宗感念刘珝安抚荆襄山区流民有功,晋升刘珝为户部尚书。
二度上疏进宫面谏
裁撤西厂以安人心
明朝中叶,宦官开始干预政事。依靠万贵妃的庇护,宦官梁芳、汪直勾结朝廷奸臣,贪赃枉法,为非作歹。梁芳将江夏僧人继晓引荐进入宫廷,为宪宗祈福,大建佛寺,逼迫数百家百姓搬迁,耗费资财数百万,民愤极大。
刘珝洞察朝廷内外,看到西厂设置以来,弄得社会上和朝廷中一片恐怖,朝为高爵显官,暮为囚徒罪犯。刘珝与内阁大臣商辂商议,写了奏疏,有十几个大臣支持并签字,然后上疏给皇帝。建议裁撤西厂,罢免汪直,以安民臣军心。
宪宗迟迟不予答复。刘珝冒死亲自上疏,他在奏疏中写到:“皇帝特设西厂、官校,暂令太监汪直,提督缉访,用戒不虞,以安人心。臣闻自立厂之后,事情纷扰,人心反至不安,其于国家安危,关系非小,伏望圣明,洞察事机,特将西厂革罢,官校悉回本卫,庶使旧制不为变乱,而人心自安,臣已与同官论奏,未荷俞允,故不避震怒,再此申读,臣无任待罪纳忠之至。”
成化十三年五月,刘珝将上疏交给宪宗帝,半月杳无音信,他朝思暮虑,夜不能眠,考虑再三,只有进宫面谏宪宗。他向宪宗陈述:“自西厂设置,被无故参革者甚多,社会上谬言流传,这是危及到朝廷政权和统治秩序能否稳定的大问题。圣上应严明察吏,亦以严明用人,整饬吏治,使以前漫无限制的贪赃和贿赂行为受到约束,防患于未然。”宪宗权衡利弊考虑再三,最后采纳了刘珝的建议,下令裁撤西厂,令汪直仍回御马监。
刘珝为官近四十年,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言直谏。为了维护和巩固明王朝的封建统治不仅尽心侍主,更以江山社稷、天下苍生为重,为明王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