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刚
昌乐县城东南十公里,有一座山。山顶平整如砥,从四方眺望皆呈方形轮廓,故而得名方山。这座看似普通的山,却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
虽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但方山的声名远扬,并非源于仙人传说,而是与一段惊心动魄的鬼怪故事紧密相连。相传在明洪武年间,昌乐城外常年有鬼怪肆虐,百姓苦不堪言。新任县令于子仁听闻此事后,毅然踏上了降妖除魔之路。他手持金鞭,打得恶鬼死伤过半,剩余鬼怪仓惶逃至方山,躲进了半山腰的一个山洞之中。此洞《金史》有载:北海县(昌乐旧称)注之,方山是也,山半有神祠,神台座下有古洞,其深莫测……于子仁追到洞口,面对洞内鬼怪“我等千年不出,看你怎奈我何”的叫嚣,他斩钉截铁地回应:“尔等千年不出,我就万年不动,看尔等还能糟踏百姓否!”随后,他搬来巨石封住洞口,执鞭端坐其上。最终,恶鬼被困洞中,而一心为民的于子仁却在此坐化。自此,昌乐恢复太平。为纪念这位英勇无畏的知县,百姓修建了方山庙,并尊于子仁为方山爷。
实际上,于子仁上任之初,昌乐恶霸横行,城外虎患成灾。他为民除害,让黎民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也正因如此,他被百姓奉为神明,方山爷的传说才得以代代相传。尽管传说中难免掺杂着百姓的臆想与杜撰,但字里行间饱含着人们对于子仁深深的敬重与爱戴。
方山祠前有方池塘,深六七尺,神奇的是,无论寒冬酷暑,池水始终不溢不竭。池中金鱼成群结队,悠然嬉戏;池上横跨着一座步云桥,将池塘一分为二,增添了几分雅致;池畔古槐缠绕着藤蔓,绿竹夹道成荫,一棵历经数百年风雨的黄杨,依旧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仿佛在诉说着方山的古老故事。
据《昌乐县志》载,于子仁曾为此赋诗《方水朝烟》:“几缕朝烟瞑色收,水光澄澈晓光浮。和云笼树添诗债,漾日成纹佐客瓯。有本源通沧海润,无波神护碧天秋。何人汲取池中水,暝与苍生洗旱愁。”在当时,昌乐水资源匮乏,旱涝不均,百姓生活困苦。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于子仁对治下百姓的深深关切,以及他悲世悯人的济世情怀。在任县令期间,他大力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积极植树造林,涵养水土;全力发展农业,保障粮食供应;大力兴办教育,培育人才。他始终以“风雨如磐气不坠,风清月明身自清”的品格严格要求自己,这种清廉方正、一心为民的精神,深受后世敬重。他的言行,完全地契合着方山之“方”的深刻内涵:方正、正直、贤良,他是当之无愧的清廉好官。
如今,县里专门修建了方山高德清风骨展馆。这座展馆不仅为人们了解明代昌乐县令于子仁务实惠民、勤廉从政的事迹提供了窗口,更是为了学习和传承于子仁清风正德的精神,大力弘扬廉政文化。方山,在百姓心中愈发增添了一种沉甸甸的分量,它不再仅仅是一座山,更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
站在方山之巅,清风猎猎,翠色摇曳,鸟语悦耳,繁花灼灼,美不胜收。环顾山下,高楼林立,一派繁荣昌盛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