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艺华
“根系较前日生长0.5厘米,移栽时需注意保留须根。”在潍城区智群学校七年级二班的窗台上,摆放着绿萝等植物,每天早上,学生们都会仔细观察,把植物的状态记录到《成长观察手册》上。这是由班主任王亚洁打造的“成长观察园”,如今成了教室里最鲜活的生命课堂。
王亚洁是七年级二班的班主任,也是一名地理老师。她认为,地理不仅是经纬与地貌的学科,更是连接生活与世界的桥梁,为了让学生们对地理产生兴趣,她将枯燥的教材转化为生动的探索之旅,带领学生实地测绘用脚步丈量校园,用橡皮泥制作地形模型,用花草枝叶制作创意地图……“去年冬天,学生种的风信子迟迟不开花,急得直掉眼泪。”王亚洁摩挲着一名学生手绘的植物生长图谱说,“后来我们一起查阅资料,发现是温度控制不当,然后我们调整了培育方式。当花苞绽放那天,学生举着花盆在教室里跑了三圈。”在王亚洁看来,让孩子亲历种子破土的瞬间,远比课本上的植物图解更能叩响生命的认知。
“同学们,此刻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五十年前是什么模样?”在讲解《人口与人种》一课时,王亚洁突然掀起教室后方的幕布——一幅巨型潍坊老地图缓缓展开。随着角色扮演的“移民船队”从讲台前驶过,学生们手持自制的肤色卡片,在“世界文化博览会”中理解人种分布规律。这样的创意课堂并非偶然,她总是能找到生活场景与课堂内容的呼应点,让学生们能够听进去、学进去。
作为班主任,王亚洁注重营造自律、自信、自觉、自强的班风。每周一的晨会,七年级二班的“自治管理播报”准时开始。“本周值周班长陈默报告:图书角新增《昆虫记》借阅登记32次,绿植养护组获流动红旗……”这套由王亚洁设计的“三级自治体系”,让6人核心班委、5个专项小组与全员轮值的班长制形成闭环管理。
在教室后墙的“成长能量树”上,每个学生的名字旁都挂着磁性卡片。“这是小雨的第28颗‘自律星’,他从迟到常客变成了晨读领读员。”王老师指着卡片上的批注,“《成长能量册》里记录着他们每一次进步,上周就有17个孩子兑换了‘免作业券’。”最富创意的是班级“琅琊榜”,用古风竹简造型公示日常规范排名,调皮的男生会偷偷在竹简背面写下“今日宜交作业”的提醒。
办公桌上的玻璃罐里,折叠的小纸条泛着岁月的微黄。“王老师,我想当漫画家,但爸妈说不务正业”“昨天吵架的事,其实我也有错”……这些从未公开的秘密,成了王亚洁备课之余的“特别作业”。她会用彩笔在纸条背面画笑脸,或是夹上一片银杏叶作为回应。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王亚洁很喜欢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这句话,“教育就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给每粒种子合适的阳光雨露,静待清风来时,满庭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