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曼泽湖之夏韵

(2025年07月07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图 赵公友

  自怡园是潍坊市区一处开放的园林式休闲公园,颇有几分江南的韵味。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初名南松园,后更名为自怡园,光绪年间圮废。1992年,潍坊市政府按《自怡园图》复建,建成为开放式休闲公园。
  园中一湖,水光潋滟,景色怡人。掠过湖面的每一缕风,都能轻抚出悠闲的时光。《楚辞·大招》中有“曼泽怡面,血气盛只”的诗句,湖曰“曼泽湖”,大概如是。
  夏日的曼泽湖,一个丰满而挤满了绿色的世界。湖的四周,绿树环合,翠竹清幽,花草满地。一条绕湖的彩色健身跑道上,四季里的每一个早晨,都落满了晨练者的足迹,尤以夏季更甚。
  湖南侧的两排法桐,加入了曼泽湖庇护者的行列,有成人一搂多粗的树干,如盖的茂密树冠,筑起了一条东西长五六十米的绿色长廊,不仅夏日能遮阴,即是在小雨的天气,那密密匝匝的树叶,便会为你撑起一把天然的绿伞,以避风雨之袭。
  说起这法桐,据说是由东晋时期的著名高僧鸠摩罗什,携种子从印度来到中国种下的,便有了“鸠摩罗什树”或“净土树”的称谓。自怡园中的法桐,因这超越时空的相遇,自是它的后代了。它因高僧的垂爱而来,且落户曼泽湖畔,庇护着这一方净土,保一方祥和。
  垂柳是曼泽湖的又一道风景,围岸而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它妩媚的春色。柳丝如悬垂于湖边的一帘帘瀑布,却是它夏日展现的青春蓬勃。蝉鸣、莺啼、鹂呖,与柳相伴,依柳生歌,唱尽了风流。
  荷,是夏日曼泽湖的明星,是主角,是当之无愧的颜值担当。曼泽湖,是自怡园的灵魂。而荷,是曼泽湖的灵魂。从暮春开始悄然登场,荷就期许着一场与夏相逢的浪漫。先是小荷尖尖,如少年少女的羞见,再是花开盛宴,莲叶接天,舞着青春的身姿,给人以生如夏花的绚烂。
  一湖的荷,在起伏的碧绿中,有时宛若仙子凌波,有时亭亭静立,自有一种灵动的妩媚。无论是浮光跃金的早晨,还是荷影婆娑的暮下,曼泽湖都展现着它的自然时序之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说尽了对济南大明湖夏日景致的赞美。而自怡园的曼泽湖,也能让我吟出“曼泽湖畔四面柳,芙蓉摇滟一湖香”的章句,虽不够工整,也算是应了此时此景。
  荷花之美,在于令人赏心悦目。而其具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德之美,更令人羡羡。有荷的诗句,最早见于《诗经》:“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文字与竹简,回望千年,觅到荷的影踪。屈子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最早赋予了荷的廉洁与高雅。自此,荷成了花中君子,成了国人追求的品质。
  自怡园中的建筑,颇有些徽派的元素,青筠别馆、绛雪居、湖山真意亭等依湖或绕湖而建,有近百副楹联挂于其中。从此,曼泽湖不再是单一的荷的天地。在休闲赏荷的同时,不妨也接受一下楹联文化的熏陶,品味一场楹联的盛宴,赏书法之美,吟格律之韵,品哲理智慧,感受楹联文化的魅力。
  青筠别馆里,时常有京剧票友相聚,那京韵仿佛穿越了百年时光,给炎热夏日一抹静心的清凉。京剧唱腔婉转回肠,搭配京胡、月琴等传统乐器,形成“弦音绕湖”的沉浸感。
  蜿蜒在湖畔的石磨小径,静静躺在树木花草的怀里。那一块块石磨的造型,一道道鏊嵌的石纹,恰如荷花叶脉千年的沉淀,像极了岁月遗留的年轮,农耕千年的烟火,弥漫在湖水的烟波里。一墙之隔的西园街市场上,不时传来小米煎饼、石磨小豆腐的叫卖声,那是脚下已做了小径的石磨另一半生命的延续。有的石磨,成了湖岸的风景;有的石磨,还离不开生活的烟火。
  湖岸曲折,奇石错落。最亮眼的要数这石上的朱印篆刻。它汇集了先秦古玺,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近代中日韩篆刻名家精品印章一百二十余方,篆刻艺术凝于石上,尽显“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之美。为“金石之都”“东亚文化之都”潍坊,增添了一抹文韵新气象。
  漫步曼泽湖,夏荷摇曳曼妙,亭台楼阁廊榭有楹联相缀,嶙峋怪石有朱印拱围,四周有草木葱茏。湖面倒影随着涟漪旖旎摇曳,宛如水墨丹青。湖中蜻蜓点水,金鳞游泳,野鸭逐戏。在这样的天地里行走,景色温婉秀丽,已是让人心悦神怡,而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底色,更令人流连忘返。
  自怡园是一座疏朗、悠闲、明亮、美丽的公园,曼泽湖主宰了整个夏季的时光。夏日的每一个早晨,我犹然成了一个沐浴在曼泽湖风光里的宠儿,陶醉在曼泽湖的夏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