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译、李光洁、蒋欣主演的《以法之名》正在央视八套播出,作为荧屏的公检法角色“专业户”,张译此次仍旧饰演检察官,他通过赋予角色矛盾性、脆弱感与成长弧光,开掘出司法角色的人性深度,超越了传统政法剧的扁平人设,将一个在情理与法理中平衡、在世故与执着中抉择的职场中年人形象诠释得充满张力。
在职场纠结中展现困境
《以法之名》首度聚焦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讲述了一场政法系统内部的“刮骨疗毒”。故事以虚构的海东省东平市“万海黑社会性质犯罪案”开庭审理作为开篇,在这起大案审理过程中,东平市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乔振兴在录下一段自称是黑社会保护伞的视频后疑似自杀……疑点重重之下,省检察院检察官洪亮和郑雅萍被派往东平市展开调查。
剧中,张译饰演的主人公洪亮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完美角色,而是一个被体制框架与人性反复磋磨的复杂个体。作为海东省检察院第十一检察部的检察官,他肩负“刀刃向内”的职责,调查司法系统内部的渎职与腐败,这种“自己人查自己人”的定位,使洪亮成为同事眼中的“异类”,甚至被调侃“交下的朋友不多,落下的埋怨不少”。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洪亮变得随和、圆融、懂变通,有点职场“老油条”的样子……年过四十,与妻子两地分居的洪亮萌生了转行的念头。
剧中有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洪亮与同事打招呼时,收到的多是关门声和充耳不闻的回应,正是这样的工作性质使得洪亮很纠结,人物出场伊始就向现实妥协。
以“灰度生存者”姿态演活角色
在荧屏扫黑剧、反腐剧中,一大创作难点就是主角人物的塑造,比如《人民的名义》中侯亮平式的理想化身、《狂飙》中“一根筋”的安欣,都因为人设单薄而被剧中其他角色“抢戏”。按照既往政法剧的创作方式,《以法之名》中洪亮这种“孤勇者”的狠角色,会被塑造成一个刚正不阿、雷厉风行的传统政法人形象,但也会因为缺乏对司法工作者复杂性的刻画,让人物成为推动悬疑情节的工具性角色或功能化角色。
张译在《以法之名》中找到的破题方法,是深耕人性的矛盾性,在人物基调中加一点灰度,让角色在人性化塑造中厚起来、活起来。此外,在人物塑造上还借鉴了职场剧的叙述方式,剧情开篇就从人物困境入手,让角色以“灰度生存者”姿态登场。
在细节刻画上,洪亮这个人物在开篇剧情中突出了略带喜感的“怂”,比如只身去见身份不明的“知情人”,探明对方身份前表现得谨小慎微、亦步亦趋;休假时半夜接到工作电话,嘴里念叨着“都什么玩意儿”,第二天却整装待命出现在工作岗位上……
洪亮那种欲言又止、唯唯诺诺的样子,配上或委屈或装傻的表情,让人耳目一新又感同身受,这个好笑又心酸的人物形象打破了政法剧主角人物相对扁平的印象,也为角色后续在查案中的转变作了铺垫与衬托。
用人物特点展开矛盾交织的故事
剧中,正当洪亮在理想和现实间摇摆不定之时,他接到了离开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项任务:前往东平市调查同窗好友乔振兴之死。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洪亮渐渐拨开了“万海案”的重重迷雾,看似胆怯的他锋芒渐露,不断深挖真相,人物内心深处对公平正义的坚守也在无形之中被点燃。
《以法之名》超越了传统扫黑剧“正邪对抗”的范式,主人公洪亮需直面同僚、挚友的隐秘伤痛,被置于更深刻的伦理困境中。导演傅东育说,《以法之名》的核心是执法者的自我觉醒、自我革命与自我成长,这对于个人来说也是最难的部分。
在这部剧中,张译的角色塑造之所以能“厚”出张力,在于他摒弃符号化表达,利用“刀刃向内”的人物特点展开矛盾交织的故事,将一个人到中年、事业上不断被否定、感到自己内心信仰也渐行渐远却不甘心的矛盾角色诠释得让观众充分理解与共情。这种角色厚度并非简单的性格堆砌,而是通过矛盾性的有机编织,展现了法律刚性与人性柔韧的平衡,这也成为张译表演中最具张力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