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无事度春秋

(2025年04月21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闫桂红

  春天的美好显而易见:花红柳绿,微风拂面,朝气蓬勃;春天的清香氤氲于唇齿之间:鲜美的荠菜、苦吟吟的苦菜、肥嘟嘟的马齿苋、朴实的蒲公英……它们养眼、养心又养身。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美味,现在不为人熟知又不可多得,那便是“无事忙”。
  “无事忙”是杨树的雄花,它的母株是笨杨树。每年三月份,“无事忙”便陆陆续续现于枝头,它的形状像毛毛虫,因生长于高处,随风摆动,看上去非常忙碌,实则无所事事,因此取名“无事忙”。又因为它垂吊的形态,有的地方也叫它“杨树吊”。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提到杨树花的作用:“煎水漱牙痛,服之解砒毒,烧灰油调涂汤火伤。”其实在民间,尤其是缺衣少食的年代,人们更注重的是“无事忙”的饱腹效果。当“无事忙”悠闲地在枝头“荡秋千”时,人们找来长杆,噼里啪啦一顿操作,使其防不胜防纷纷落地;或者干脆不动手,守株待“忙”,等着它被风吹落地,拾起、清洗,扔进滚水里“泡澡”,捞出后放到清水里浸泡数次,其涩味和苦味便悉数消失,只余下淡淡的清香。接下来,或加豆糊做成菜豆腐,或被当作大包子馅料,或是被快炒做成菜肴,总之,“无事忙”舍身成仁进入人们的肠胃,成为延续生命的能量补给。
  而今,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留在记忆中的味道抹不去,“无事忙”便是之一。有幸,前段时间,二姑给了我一个“无事忙”团子,已是处理好的。我如获至宝,回到家便迫不及待地琢磨起吃法。既想做成菜豆腐,又想包成包子,最后,决定选择最为简便的快炒。
  热锅、放油、葱花爆香,放入“无事忙”,翻炒几下后,只需加点盐,清冽的香气扑面而来,沁鼻沁心,令人垂涎欲滴。“无事忙”先前经焯烫,本就八九分熟,所以不用炒太久就可以出锅了。取一张煎饼,将炒好的“无事忙”卷入其中,大咬一口,那久违、原始的香味在嘴里弥漫开来。
  吃罢后,回味着无尽的快乐与满足,突然想替“无事忙”打抱不平:明明颇具奉献精神,怎么这名字带有贬义呢?我转念又想,生活中,人们有时会把发生不好的状况叫做“事”,如“出事了”“多大点事”“事真多”,而“无事忙”不正是说没有不好的状况发生吗?不就是岁月静好的慢生活吗?正所谓:有暇品日月,无事度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