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2版:生活周刊

13版:生活周刊

16版:光影记录

寿光市田柳镇

建设数字农业产业园 打造“硒”望之“田”

(2025年03月13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图 本报记者 孙希明
  多个村庄的近两万亩土地达到绿色富硒标准,是潍坊市首个获得国家认证的天然富硒地块,这是几年前从寿光市田柳镇多个村庄传出的喜讯,从此这片沃土被寄予厚望。3月8日,记者在此采访时发现,寿光以“硒”为媒建设数字农业产业园,久久为功,通过短短三年多时间,一步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大棚内,果实飘香,绿意盎然;大棚外,拉菜或送肥的车辆来来往往。站在园区一期1000亩起步示范区的南北通道上,丰收与繁忙的景象映入记者眼帘,比这更热辣滚烫的是菜农增收的心情。“我今早刚采摘了一千多斤的草莓西红柿,卖给了来自青州的客户。这里种的蔬菜口感好,客户上门求购,价格不错,每斤能卖5元多。”种植户张效勤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在老家有大棚,去年了解到产业园的大棚标准高、土壤含硒,便来这里二次创业,“现在园区30多个大棚都租出去了,幸亏我报名早,报名晚了就只能等二期工程”。
  “有这么好的土壤,又吸引了各个村庄的种植能手,因此我们特别注意保持好地力,提高果蔬品质,打响富硒品牌。”园区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蒋德森告诉记者,镇上成立富硒农副产品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经过反复试验,摸索出了“天然富硒土壤+有机肥料施用+气体施肥”的施种模式,通过“钙镁锌铁硼”五类元素合理配比、测土施肥技术、二氧化碳技术以及生物有机肥绿色管理技术创新后,种出来的果蔬口感好、品相佳,同时注册“田柳希望”等自主品牌,每个大棚年收入近30万元,目前品种主要有西红柿、小黄瓜、蜜瓜等特色果蔬。
  在数字农业产业园,种富硒果蔬增收,相关村集体和普通群众也享受到了实惠。产业园所占的土地中,王高三村面积最大,村干部王丰山说:“原先我们守着好地挣不到钱,自从流转出来建园区,从集体到住户都增加了收入,有的还到园区租棚种菜呢。”
  记者采访的时候,恰好遇到田柳镇张僧疃后村青年苗乃磊和同行一起在园区直播间里直播带货。作为本地网红,他现在和众多“直播达人”成了产业园的常客。谈及与这里的交集,苗乃磊感慨道:“园区有富硒果蔬,加上党委政府重视,把园区列为电商直播基地,经常组织电商主播培训,现在越来越多青年农民爱上直播带货了。”
  做好“硒文章”、振兴“硒产业”,除了在内部集聚动能,还要善于借助外力。采访中,摆在产业园展厅的一些来自“长寿之乡”广西巴马、“世界硒都”湖北恩施等地的特色食品引起了记者注意,产业园运营办公室工作人员隋家兴解释道:“我们与广西巴马、湖北恩施、陕西安康等地强化合作,共享商机,特别是与三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产品推广中心达成了互相认证意向,以此提高本地富硒果蔬的知名度,尽快破圈进位,实现优质优价。”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田柳镇数字农业产业园,除了产销两旺的喜人场景,便是机械轰鸣的基建画面,预制菜加工项目破土动工,种苗繁育、产业园二期等项目有序推进,诸如这些都在加速驱动产业园最终目标和使命的实现——那就是打造成科技创新驱动、循环农业示范、乡村产业振兴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天然富硒高品质数字农业园区,为乡村全面振兴和村强民富探索“硒”望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