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妍
年前回家,我特意绕了个远路,去了许久不曾回去的工厂生活区。这里依旧保持着我儿时的模样:楼房外墙上爬满了藤蔓,路旁粗大的杨树依旧耸立,小广场上几只流浪猫正在冬日的阳光下静静地打盹。就在我感叹这一切似乎未曾改变时,一阵“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吸引了我。循声望去,看到了广场角落里埋头忙活的张大爷。
他还在修东西。
张大爷身边还是那只熟悉的木箱,旧得掉了漆,但擦得干干净净,工具整齐地摆在里面,一辆歪了轮子的小推车躺在他脚边。他正一边用锤子敲打,一边调整着,几个孩子围在他身旁,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一阵笑声。我站在远处看见这一幕,忽然觉得鼻子有点发酸。
在我小时候,张大爷还年轻,我们都喊他“张叔叔”。他是工厂里的设备维修员,街坊邻里口中的“万能张”。水龙头漏水了找他,椅子快要散架了找他,甚至连孩子们的玩具坏了也找他。这些事他从不推辞,总是立刻拿起手里的工具,一边修一边说:“坏了也不怕,修一修都还能用,别浪费了。”
我第一次去找他,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天。那天放学,大风把我的伞吹得东倒西歪,伞骨折断,伞布也被撕开了个大口子。我撑着这把破伞回了家,浑身湿透。难过得直掉眼泪:“伞坏了,学校里的同学都笑话我了!”妈妈拿起那把破伞看了看:“别哭,咱们去找张叔叔,他一定能修好。”
张叔叔的家就在后面的院子里,我们进去时,他正在屋里修一个电风扇,看到我时咧嘴一笑:“伞坏了?别哭,拿来我看看。”说着,他接过伞,摆弄了两下,像是在诊断它的“病情”。之后,他从木箱里拿出钳子、铁丝,把断掉的伞骨校直、固定。接着,翻出一块红色的布料,熟练地缝在了伞布的裂口上。
“修好了!”张叔叔拍了拍伞,又像变魔术一样,把补丁的边角剪成了一只可爱的小老虎。“你瞧,这下以后没人笑话你了,独一无二的伞!”我看着那只红色的活灵活现的小老虎,破涕为笑。
时间就像一阵风,把那个意气风发的张叔叔,吹成了如今白发苍苍的张大爷。脸上多了皱纹,但他的木箱里也多了更多工具,修理的东西也更加五花八门:拉不上的拉链、漏了水的水壶,掉了轮子的玩具车……他的小创意也保留了下来:修伞时会在伞布上绣朵花,修板凳时会在扶手上刻个纹饰,简单的修补也变得独具匠心。他总笑呵呵地说:“东西修好了是一个事,修得漂亮点,心里更舒坦。”
如今,居住在这一片的人们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东西坏了,不再急着丢,而是先拿去找张大爷看看。这小小的修理摊,成了邻里间不可或缺的存在。修东西时,他总会唠两句家常,“这椅子可结实了,不该丢”“这伞跟新的一样,修好了能再用几年”。邻里们来修东西,走时总是带走一份满意和轻松。
临走时,我忍不住又回头看了一眼。张大爷依然低头忙碌着,孩子的笑声穿过冬日的树影,在广场上回荡。我心里忽然觉得,我们每个人或许都需要这样一位“宝藏爷爷”,他用自己的双手和满腔热情,让那些即将被丢弃的旧物重获新生。在这慢节奏的修复过程中,演绎着旧物修复里的慢生活。让我们知道,生活里有些东西并不该轻易丢弃,哪怕破损了,也能通过一双手、一点心,焕发出全新的光彩。张大爷的摊子,修的不只是旧物,更是我们与生活重新建立的连接。那是一种充满着耐心与专注的慢生活韵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