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版:法治周刊

16版:光影记录

潍坊市人民医院过敏反应科主任刘凤霞

满怀热忱不断求索 呵护过敏人群健康

(2025年02月0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过敏,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潍坊市人民医院过敏反应科主任刘凤霞以过敏反应为研究方向,长期从事过敏性疾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不忘初心、与时俱进,为患者提供细致、精确的医疗服务。在她的带领下,科室从无到有,聚焦百姓需求,聚力提升防治水平,呵护过敏人群健康。
□文/图 本报记者 常方方
凭借精湛的技术治疗疾病,与许多患者成为朋友
  2月3日上午,在刘凤霞的门诊,30岁的张女士因鼻痒、鼻塞前来就诊。刘凤霞详细询问了病史,并对其鼻黏膜和眼结膜做了检查,随即判断这是打扫卫生时接触旧衣物诱发的,是尘螨过敏的表现症状,具体致病原因还需进行过敏原检测。短暂的皮肤点刺试验后,张女士的前臂鼓起了几个明显的皮丘,正如刘凤霞所判断,过敏原为尘螨。过敏原的明确为患者进行后续的治疗及防控奠定了基础。
  近十余年来,李女士常常出现发作性腹部剧痛,没有明显诱因和预兆,每次发病持续2天至3天才会缓解,伴有不同程度的面部和手部肿胀。为了治疗,她曾反复在当地医院就诊,做过胃肠镜、腹部CT检查,但都未能明确病因。她也曾尝试过药物治疗,如抗酸药和止痉药,但效果不明显。
  后来,李女士慕名找到刘凤霞。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刘凤霞注意到李女士的腹痛呈现自限性且剧烈的特点,同时其家族中也有多人曾经出现过类似症状,包括腹部不明原因的疼痛和面部水肿、喉头水肿。刘凤霞根据多年的诊疗经验,经过一系列遗传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最终诊断李女士患有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但是,治疗HAE的特效药物价格昂贵,且需要长期注射,给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令人欣喜的是,此时该药刚通过医保谈判,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刘凤霞多次联系社保中心和医院药房,使李女士和家族其他患者得以及时用药治疗,也给本地其他HAE患者带来了福音。
  康复后的李女士对刘凤霞十分感激:“如果不是刘主任的明确诊断,可能我现在还受腹痛折磨,我这心里说不出的感激。”
  医生是患者康复路上的灯塔,而患者的信任为医生注入了无限动力。从医以来,刘凤霞用真心对待患者,不仅凭借精湛的技术解决患者的病痛,更通过耐心交流与细致关怀,安抚着患者的心灵,与许多患者都成为了朋友。
  56岁的王女士每2个月都会找刘凤霞复诊一次,用她的话说,刘凤霞不仅是她的主治大夫,经过6年多的相处,已经成了她的好朋友。王女士49岁的时候在过敏反应科被诊断为过敏性哮喘,当时已经口服、吸入激素导致肥胖、骨质疏松,刘凤霞为其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抗IgE生物治疗和变应原皮下免疫治疗。王女士经历了激素及靶向药物减量直至停药,唯一坚持至今的是每2个月一次的皮下注射。刘凤霞告诉记者,一般的皮下免疫治疗为3年至5年,王女士因为满意脱敏的疗效,想在建议疗程的基础上再坚持注射1年。
带领科室夯实根基提升实力,逐渐赢得广泛认可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过敏反应科从无到有,是刘凤霞带领团队披荆斩棘、不懈奋斗的结晶。
  刘凤霞向记者讲述了科室成立的经过。1996年,她从医学院毕业,怀着对医学的无尽热爱,踏入了这片充满挑战与希望的领域。2011年,她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了我市首家变态(过敏)反应科。
  这个专业在当时几乎是全新的,面对着诸多挑战与困难,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条未知的道路。回首当时,刘凤霞不禁有些感慨:“这条路确实不容易走,面对从零开始的困境,我也曾有过迟疑。但科室的设立,能够为很多过敏患者带来治疗希望,能够填补地区的医疗空白,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最终坚定了决心。”
  科室的创建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这个专业的建立需要大量的科研支持和临床实践的积累,刘凤霞带领团队一次次前往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学习,结合临床经验进行探索。科室人员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完善的过敏原检测技术体系以及有关治疗规范等,为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特应性皮炎、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患者提供了精准的、个体化的诊疗服务。
  “过敏从以前的‘罕见病’成了现在的流行病,这几年门诊接诊的病人越来越多,特别是过敏高发季节,门诊量较大。”刘凤霞介绍道,为了给予众多患者科学规范的治疗,科室努力夯实根基,在人才队伍建设、技术进步、科研创新等方面下真功苦功,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凤霞带领下的过敏反应科逐渐走向成熟。科室凭借其先进的治疗理念和精湛的技术,赢得了广泛认可,诊疗技术不仅在本地区得到了患者和同行的好评,更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了影响力。2022年7月,过敏反应科被市卫健委评定为市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同年12月,过敏反应科被省卫健委评为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变态反应学)。
  乘风破浪,未来可期。刘凤霞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是对社会、对患者、对医疗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她将继续秉持“救死扶伤”的初心,带领团队齐心协力,不断攀登学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