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不法分子蠢蠢欲动,企图开展年终“收割”,设下骗局,市民稍有不慎就会中招。对此,潍城公安分局为广大市民送上春节防诈骗指南。
□本报记者 王晓萌
1 常见诈骗手段
“新年红包”诈骗。凡遇到高额红包或不明链接务必提高警惕,遇到拆红包需输入个人信息以及短信验证码、支付密码等多是骗局,不要轻信。
贷款、办信用卡诈骗。正规贷款公司在发放贷款前不会以各种名义要求支付所谓的“保证金”或“利息”。应认真核实网贷公司,不轻信“无需抵押”等信息。同时保护好个人信息,不给陌生账户转账汇款及告知短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冒充商家客服诈骗。这类诈骗通常将网购用户视为目标,诈骗分子事先非法窃取、购买大量网购信息及快递面单信息,以退款、理赔为由对买家或平台商家实施精准诈骗。正规网络商家退货退款无需事前支付费用,切勿点击陌生人提供的链接,不随意填写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也不要对陌生人开启屏幕共享功能。
网络购票诈骗。通过网络购票时,应选择官方网站或可信度高的第三方购票机构,不要轻信所谓的支付失败、要求到指定网站重新填写账户信息等说法,遇到问题应咨询官方客服。
积分兑换、伪网站群诈骗。不法分子使用伪基站,冒充银行、运营商等客服发送短信或拨打电话,以积分兑换奖品为由来获取用户的银行账户信息和密码,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当收到“银行卡密码升级”“积分兑换”等含链接的短信时,可通过银行、运营商的官方网站或拨打客服电话进行核实,不要轻易点击短信中的链接。
2三类信息不要晒
春节期间,也是微信朋友圈分享日常的高峰期,看似无意的举动,可能会泄露个人信息。民警提醒,以下三类信息不要“晒”:
不晒火车票、飞机票、登机牌。很多人出差、旅游都喜欢拍下火车票、登机牌等,发布到微信朋友圈里。机票和火车票的条形码或二维码含有乘客的个人信息,虽然做了加密处理,但也存在被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窃取的可能。
不晒护照、家门钥匙、车牌。含有这些信息的照片会透露特定时间所处的特定位置,也会透露生活圈范围。如果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带有位置信息的图片,可能会成为“有心人”犯罪的利器,不仅造成财物损失,甚至会威胁到个人和家人的人身安全。
不晒家中老人照片。晒家中老人的照片会增加让不法分子认出他们的几率。如果有人对老人说出其孙子/孙女的姓名,再附加一条谎言,都可能让老人掏出大半辈子的积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