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版:生活周刊

13版:生活周刊

16版:光影记录

叶嘉莹先生 “诗词的女儿”

(2024年11月28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许民彤

  近日,著名教育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叶嘉莹先生病逝。消息一出,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众多读者、网友纷纷写下诗词,表达悼念之情。
  叶嘉莹被人们赞誉为“诗词的女儿”,她把一生献给了古典诗词的传播,她的生命也一直与诗有关。她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她捐出自己的积蓄3500多万元,成立了“迦陵基金”,支持传统文化研究。她把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诗词传播到世界各地,尽自己的全部力量让中华诗词的精髓永远传承下去。
  叶嘉莹曾说,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真心性,而诗词,让我们的心灵不死。人们赞扬她是一个因为诗而强大的人。对于文学的“乡根”执着守护,是她毕生的精神信念。
  在感受、感念、钦佩叶嘉莹先生持续创作、传承教学,以“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的使命感,复兴古典诗词文化精神的同时,笔者再次到网上观看了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它拍摄于2020年,记录了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的传奇人生。
  叶嘉莹学贯中西,积极推动中华诗词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她的诗词也成为海内外华人传承根脉、回忆乡愁的文化纽带。她具备深厚的国学根底,又深谙西方文艺理论精华,擅长将西方文论思想融会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中,赋予了中华古典诗词以鲜活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叶嘉莹一生漂泊海外,饱经忧患。1974年,叶嘉莹终于盼来了重返祖国的时刻。为此,她一口气写下了1878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这是叶嘉莹第一次回国探亲,而这第一次回国探亲便是在广州入关并飞往北京的。叶嘉莹至今还留着这张飞机票,此后多次往返国内外,也是经由广州进出。在《祖国行》中,她描绘了对广州的感情:“归途小住五羊城,破晓来参烈士陵。更访农民讲习所,燎原难忘火星星。流花越秀花为绮,海珠桥下珠江水。可惜游子难久留,辜负名城岭南美。”诗中记录了她游历烈士陵园、农民讲习所、流花湖、海珠桥等处后,对广州这座岭南文化名城由衷的赞叹。
  半生飘零的人生经历,使得叶嘉莹在品读诗词时,常感人所未感、悟人所未悟、道人所未道。在诗词中,她发现了一种“弱德”之美。这种“弱德”不等同于“弱者”。“弱德”是有所坚持、有所承担,不被苦难所裹挟、迷失方向;在漂泊中,依然能凭诗词艺术持守,成全自己。她的“弱德”,实际就是女性坚强之美的体现。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出品人曾介绍,叶嘉莹的一生恰如其分地传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与生存观——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们始终以“弱德”的精神、操守面对。叶嘉莹曲折辗转的一生,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不仅是叶嘉莹个人的不同人生阶段,更是国家与民族的宏大叙事。
  叶嘉莹的祖宅位于北京察院胡同内,这里的四合院、壁画、浮雕、字画等,构成了叶嘉莹生活的场景和环境,也交织着她历经劫难波折的个人命运史和对诗史的追寻,这体现了“忧患苦难年代为何有诗人”的真义,对叶嘉莹先生的人格魅力、诗词生活与艺术进行了充分展示。叶嘉莹的诗词吟诵,是在用生命来吟诵,她把自己的生命和诗之精神融合在了一起……
  叶嘉莹历经人生艰辛后的淡然超脱,正是中国传统“诗教”的温柔敦厚、中和包容在精神人格上的体现,印证着诗歌有化育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
  我们常说,文学艺术的力量是对人们精神生活有所影响的力量,是滋养心灵、转换心灵的力量。重温这部记叙叶嘉莹先生的文学艺术、诗词生命的文艺纪录片,让笔者看到了叶嘉莹把一生奉献给诗词和她从容面对一切磨难的精神与意志,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国诗词不朽的文化魅力,以及这一文化瑰宝所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