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运动吧

16版:光影记录

孩子迷上“谷子”
骗子盯上孩子

(2024年11月13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期,开始出现以未成年人为诈骗对象的诈骗案件,其中利用时下热门“谷子”进行虚假交易的诈骗案件尤为突出,在给家庭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当事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极大伤害。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益阁
何为“谷子”?
  记者了解到,所谓“谷子”便是Goods(商品)的谐音说法,通俗来讲指代的是由动漫、游戏等ACG领域版权作品衍生出来的周边产品,包含吧唧(徽章)、亚克力制品、色纸(彩色硬卡纸)等相关产品。顾名思义,由此形成的兴趣圈子便是“谷圈”。对于二次元群体(动漫、游戏爱好者)而言,“吃谷”(即为购买谷子)是混迹“谷圈”的主要行为特征。往往大热动漫相关周边产品售卖公告一经发布,就会引发二次元群体的抢购热潮。
  随着经济发展,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也在“更新迭代”,针对热衷收集动漫周边的未成年人“量身打造”的诈骗手段正在浮出水面。据了解,此类诈骗往往针对小学、初中等年龄段学生,因其可用资金受限,不法分子往往以低价诱导其上钩,利用近期火爆的动漫周边产品,通过社交群聊渠道发布贩售广告,使防备心较低的未成年人上当后再实施诈骗。
犯罪分子如何实施诈骗?
  近日,13岁的学生肖某(化名)向警方报案称,其在浏览某社交平台寻找某大热动漫徽章后被诱骗加入一个QQ群。不法分子以挑选喜爱的徽章为幌子索取肖某个人信息,后以未成年人购买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为由对肖某进行警告。在此过程中,不法分子甚至冒充民警通过视频通话方式恐吓肖某,让其利用父母的手机登录手机银行并扫码支付。最终,肖某被骗。
  在该类诈骗案件中,不法分子往往通过社交平台发布私信广告以出售大热动漫周边产品为由,以“品种全、价格低”为噱头,诱导受害者上钩。随后引导受害人进入聊天群,骗取个人信息,之后诈骗分子便冒充公检法人员,以未成年人不得购买为由进行恐吓,声称若继续购买将会承担法律责任,甚至影响父母声誉。在恐吓和压力之下,受害人往往会听从诈骗分子的建议,将钱款转至指定账户,以消除所谓的“法律责任”。
  由于受害者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和防范意识,容易相信不法分子的谎言。其次不法分子冒充公检法身份,对受害者具有震慑作用,让其难辨真伪。
未成年人如何避免被骗?
  广大未成年人需要注意,公安机关不会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等方式办案,更不会要求群众转账汇款至个人账户,遇到类似情况请立即挂断电话,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
  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切勿在不明网站或社交平台随意填写个人敏感信息,包括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  其次,家长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活动的关注与引导,教育未成年人识别网络诈骗手段,同时管理好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密码,避免未成年人轻易接触或使用。一旦发现被骗,立即报警,并尽可能提供不法分子的相关信息及转账记录,以便警方迅速开展侦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