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豆芽”,不少人会想起他——坐在轮椅上搞研发的“豆芽大王”。他身残志坚,制造出可以精准控制温度、湿度的生态微循环豆芽机,所生产的系列产品成为行业标杆;他热心公益,无私帮助残疾人、退役军人创业、就业。他就是潍坊科华豆芽机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孙继发。近日,记者在潍城区采访到他,听他讲述成为“豆芽大王”的故事。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隋炜凤
事与愿违,立志报效国家却因故残疾
1965年出生于沂蒙山区的孙继发,从小受到红色爱国主义教育熏陶。17岁那年,他怀着报效国家的信念入了伍,在部队负责无线电通信器材的维修与养护。在部队里,他钻研专业知识,从一个什么都不会的“萌新”,成长为精通无线电知识的“专家”。孙继发说:“部队不仅培养了我坚强的意志,还让我有机会学习技术,为后来搞发明研究打下基础。”
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在一次训练中,孙继发不幸摔伤脊椎,被截去了三节棘突,成了三级伤残军人。为了生计,孙继发的妻子阚洪荣边照顾他,边从事起生豆芽、卖豆芽的工作,每天起早贪黑忙碌。那时,妻子用从老家父母那学来的生豆芽的土办法,找来几口腌咸菜的大缸生起了豆芽,卖给附近的单位食堂。
“土缸做豆芽主要是人工淋水、搅拌,不仅劳动强度大,产出豆芽的质量还无法得到保证,最关键的是,在冬天为了营造出适宜豆芽生长的温度环境,只能在室内支上火炉,如此一来,便埋下了一氧化碳中毒的隐患。”孙继发躺在床上,急在心里,常常夜不能寐。为了减轻妻子的劳动强度,提高豆芽生产质效,他决定利用自己的专长设计出能自动控温控水的柜式豆芽机。
不言放弃,设计出自动控温控水豆芽机
“残疾了,就从头再来!”孙继发坐着轮椅找资料、做试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从头再来。最终他设计出了能自动控温控水的柜式豆芽机图纸,用妻子陪嫁的木质橱子改装成了简易的豆芽机。这是他发明的第一台豆芽机,不仅安装了能够调节温度的控制器,还配备了自动喷淋系统,使豆芽生长的全生命周期都处于适宜的湿度环境之中。后来经过试验后他又进行了改进,制成了金属材质的自动控制豆芽机。
机器研制成功以后,销路成了问题。孙继发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坚持了几个月,还真的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客户。“他叫徐凯。”孙继发不假思索说出了一个名字,“他是个重庆人,在法国留学,想在当地勤工俭学,便从我这里订购了两台机器。”孙继发表示,后来在徐凯的介绍下,他又卖出了6台机器……
从此,孙继发对机生豆芽技术的研究一发不可收。1998年6月,他注册成立了潍坊市科华电子仪器厂。2000年,他又注册成立了潍坊市科华机电设备厂,专门生产豆芽机械。他发明创造的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滚筒式豆芽切根机、车式豆芽栽培机、起鼓缝排式豆芽栽培筐等12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心怀感恩,帮助更多残疾人创业就业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给别人撑伞。成为残疾人后,孙继发更加关注这个群体。“每一位残疾人朋友都是一本励志的书。”孙继发经过了解发现,潍坊有很多残疾人,多数都有劳动能力。自己的生活改善后,他一直希望能为残疾人群体做些什么。
2013年5月,在市残联的指导下,启动了“潍坊市共享阳光·百名残疾人创业帮扶工程”,由市残联出资为参加培训的残疾人每人配发一台豆芽机,由豆芽机厂负责提供设备、培训和技术服务。从此,孙继发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帮扶残疾人创业致富上。到目前,他已经培训了492名残疾人,其中多数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秉承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2015年,他发起了“生态微循环”公益项目,给予残疾人机器,教授他们技术,用技术和机器可持续可循环地去致富。通过该公益项目,他成功帮助了全国2700多名残疾人。
孙继发举了一个例子。来自昌乐的残疾人张友廷学习了机生豆芽技术后,在家里与老伴一起利用配发的豆芽机生起了豆芽,每天能生产上百斤。孙继发说:“他告诉我,邻村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逢集他们老两口就骑着三轮车到集上卖,不一会儿就卖完了。”
还有一位让孙继发印象深刻的残疾人朋友,名叫刘乃辉。他1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身体不方便,有了豆芽机后,在家里就能挣到钱,一天能卖一百多斤,一家四口又有了一项新的经济来源。“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将第一次做出的豆芽先送给了社会福利院的孩子。”孙继发表示,2013年10月,刘乃辉将一面写有“爱心助残 恩重如山”八个大字的锦旗送了过来。“我把这面锦旗挂在自己的办公室天天看,目的不是炫耀,而是用他的感恩之心不断激励鞭策自己知恩图报,继续为残疾人群体、为社会努力作出新的贡献。”孙继发说。
“对命运说‘不’,对奋斗说‘是’”是孙继发的座右铭。30多年来,是什么支撑着他一直坚持到今天?孙继发意味深长地说:“是信念!”一滴水只有放在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涸,一个人只有融入社会中,才能实现价值。他要有质量地活着,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好地回报社会,用行动书写自己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