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版:生活周刊

13版:生活周刊

14版:生活周刊

16版:光影记录

汉服的领襟
有几种形式

(2024年10月18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汉服的领襟
有几种形式


(2024-10-18) 稿件来源:潍坊晚报

  
  中国文明是原生的文明,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诞生了诸多服饰文化,其中比较出名的便是华夏服饰体系(也就是后来的汉服)。华夏衣冠伴随着华夏先民筚路蓝缕,自然也是原生文明的一部分,保留着很多原始结构。
  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纺锤来看,当时织布的门幅较窄。窄窄的长条布匹,往往平面对折,套在身上,用带子系扎腰间;通肩连袖,一边接一条袖管,省料又省工。布料从肩膀上搭下来,一开始是对襟,自然的两襟相对。随着服饰文化的发展,对襟交叠,变成了交襟。今天的我们将披肩、围巾搭在脖子上,也会不由自主地在胸前交叉一下。聪明的祖先们就发现,把两襟往身前一裹,左右一交叉,似乎更暖和、更扎实,于是干脆把拢在胸前的两块衣襟,交叉之后缝纫固定起来。
  这种最初的、原始的对襟穿成交襟的方式,一直延续了几千年,比如今天马面裙搭配的上衣就是典型的“对穿交”。
  南宋时期赵伯澐墓出土的一件对襟衫,腋下垂着系带,平时是对襟的穿着,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交襟穿着,这可以说是南宋版的一衣两穿了。由此可见,汉服里的对襟是相交程度为“0”的交襟。
  王方编著的《汉服的形成——东周秦汉服饰的考古学研究》,通过详实的考古资料考证了华夏衣冠“发髻右衽”的传统。她在书中说:“‘发髻右衽’服饰传统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并向统一化迈进,最终形成有着更加统一面貌的‘汉服’体系。”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逐渐发明了各种“衽”,简单地说,就是在胸前两块衣襟上,通过裁剪加上各种裁片,增加两襟活动的空间,缠绕得更多、交叉得更深。除了最典型的外观看起来像是“y”的“交领右衽”外,还有曲领交襟、圆领交襟、竖领交襟等等。简单地说,汉服体系的领襟形式可以粗略划分为交襟和对襟两大类。
  

第一类:交襟 ◥◥

  交领交襟简称交领,是汉服体系最基础的领襟形式,变化形式丰富。内襟连接左腰侧,内外襟往左右拉扯闭合,受力平衡。
  曲领交襟是介于交领和圆领之间的一种形式,内襟圆领,外襟是交领的一半。内外襟裁片不同,但是内襟连接左腰侧,内外襟往左右拉扯闭合,受力平衡。
  圆领交襟的种类繁多,总的来说,外襟缝合的领子是弧形的圆领,内襟缝合的领子是圆领或者交领的一半。内襟连接左腰侧,内外襟往左右拉扯闭合,闭合点呈三角形受力平衡。
  竖领交襟是最晚出现的交领衍生款。从剪裁的角度来看,是将交领的领子部分截断,只缝合上半截,捏拢在一起,形成包裹脖子的竖领。领襟分离,领子和衣襟各是各的,衣襟部分依然是内外襟交叠,正常系带闭合。
  
第二类:对襟 ◥◥

  直领对襟,从外观看,衣襟对称、平行。领子和衣襟从头到尾缝合在一起(缘边)。有直接缘边的,也有以折代剪的。
  合领对襟其实属于直领对襟的衍生,但是其特色在于领子缘边只到衣襟的一半,一般合拢在一起,于是形成新的款式。
  圆领对襟,是衣襟挖成圆领对襟,领子做成弧形的圆领,缝合在一起,衣襟部分正常系带闭合。明代衍生出加金属子母扣的款式。
  除此之外,还有方领对襟、竖领对襟等衍生款式,难以一一详述。汉服体系枝繁叶茂、花果累累,数千年来,一脉相承。
  
为何华夏衣冠
喜欢使用交襟

  华夏衣冠如此喜欢使用交襟,还要从“爻”“五”“文”“丝”等文化符号说起。外襟与内襟交叉后向左右拉扯,形成对立统一又动态平衡的结构,暗合了华夏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哲学思想。
  在华夏思想中,世界万物是互相联系且动态发展的,正所谓“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当先民观察天空时,发现有白昼与黑夜的区分、炎热与苦寒的差异,似乎世界上有两种对立的属性,表达为阴阳观念,但是又通过日升月落、寒来暑往联系到了一起,对立统一表达为“交”“易”“变”等。
  《易·贲卦·彖传》记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玄黑的天幕与纁色晚霞的光晕相交;冬至是一阳始生代表阴阳交接;圆规方矩是测量太阳在地面上的投影交点;纺梭机杼飞速穿插交织出纵横经纬……
  易经八卦里面蕴含着古老气息的“爻”字,《说文解字》里就解释为“交”:“象易六爻,头交也。”最简单常用的数字“五”,其本来的意思是“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可见,华夏文明对“交”概念的喜爱,深入骨髓。作为原生配套的华夏衣冠(也就是后来的汉服),自然在领襟形式上有着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同源性。几千年以来,无论是变长变短、变宽变窄,交襟一直都像压舱石、脊椎骨一样稳定运行。
  中华文化是底层互通的,它们的根系连在一起,汉服以交襟为基础特征,也就不足为奇了。器以载道,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自然承载着中华源远流长的哲学思想。在重视传统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汉服领襟形式,窥见中华哲思折射出的一丝璀璨光芒。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