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孙瑞荣
日前,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强调中小学校服坚持学生自愿购买原则;同时提出,学校可探索学生校服循环使用,创新校服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等回收利用机制,减少资源浪费。
(据央视新闻)
对于校服,学生和家长往往爱恨交织。校服具备一定的标签价值与符号意义,好的校服既可以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又可以凸显良好的学校文化。但是近年来,围绕校服定价、校服质量的争议时有发生,“天价校服”、校服安全等话题也曾多次引发社会讨论。除此之外,部分学校在校服质量、样式等方面也饱受诟病。
此次北京出台新规,赋予学生校服自愿选购权,并建议可探索学生校服循环使用,不仅节约资源,也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既尊重了学生的选择自由,也践行了绿色环保理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范例。
除了北京,近年来,多地积极行动,探索新的校服改革举措,并取得一定成效。如江苏省教育厅提出在校服监管方面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广东省教育厅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提出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学生、家长购买校服。诸多关于校服改革的尝试,无不说明,校服应该回归服务学生健康成长的本义。
校服有凸显学生精神风貌、避免学生彼此攀比的功能。推行“校服自愿购买”,不仅是对常识的一种重申,也是对校服文化的一次“净化”。当校服不再是强制性购买的物品时,学校和家长可以更好地去关注校服的设计与质量,使其能更好地成为展示学生风采、传承学校文化的载体。
校服小问题,也是大民生。总之,自愿购买原则应该成为常态,而非个例。各地相关部门应当承担起责任,设身处地为学生和家长的利益着想,让“被自愿”回归“自愿”。同时,如何确保政策能够落到实处,真正惠及每一位学生和家长,还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让好的政策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