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沁 整理
从前,“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当下这个信息快餐时代,你有多久没写信了?你最后一封信是写给谁的?你的信件还有保留吗?你还会时不时拿出来回味吗?9月,秋意正浓,本报联合大风书店、京广·尚悦书店共同为大家带来一份书信主题书单,和你一起找回慢下来的生活初心。秋日有信,待君亲启。
《爱你就像爱生命》
作者:王小波
推荐理由:这是王小波留给世人最全面的书信作品。相比小说和随笔的字斟句酌,这些不加掩饰、发自肺腑的信让我们读到了更为真实的王小波。写给爱人的信,看到他的热烈纯真;写给朋友的信,了解到他对世事的感悟……文字集有趣、深情、思考于一身,真实展现了王小波丰富的内心世界,是超越情书之上的爱情经典。
本书还收录了王小波生前从未发表过的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以及他们婚后与其他朋友的书信往来,再现了他们的爱、思想与生活。其中不仅有热切、坦诚的情感表白,还有对书籍、诗歌乃至社会的看法,闪耀着理想与爱情的火花。
《给青年诗人的信》
作者:[奥]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推荐理由:“第一次读到这一小册书信时,觉得字字都好似从自己心里流出来,又流回到自己的心里,感到一种满足,一种兴奋。”译者的序言已经表明了每一个读者初读此书的心情,大约都是备感亲切、大为震撼的。
本书是里尔克在他30岁左右时写给一位青年诗人的。里边他论到诗和艺术,论到两性的爱,严肃和冷嘲,悲哀和怀疑,论到生活和职业的艰难——这都是青年人心里时常起伏的问题。
在整本书里,里尔克的敦敦切语,自然而然流淌于表,没有一丝训教口吻,有的仅仅只是诗人自己剖白的心声。
《查令十字街84号》
作者:[美] 海莲·汉芙
推荐理由:说到有关写信的书籍,怎能少得了《查令十字街84号》!二十年缘悭一面,相隔万里莫逆于心。这形容的,多么像有缘无份的爱情,而事实上却是一段唯美的买书奇缘。
本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伦敦一家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传奇书缘。无论是平淡生活中的讨书、买书、论书,还是书信中所蕴藏的难以言明的情感,都给人以强烈的温暖和信任。海莲的执着、风趣、体贴、率真,跳跃于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柔软的经历。
《你的懒惰让我愁肠百结》
作者:[美] F.S.菲茨杰拉德
推荐理由:本书是美国天才作家菲茨杰拉德致女儿的书信集。在书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少年得意、中年失意的作家,还看到了一位“愁肠百结”的父亲。青春期的女儿斯科蒂娜出现许多逾矩行为,如早恋、抽烟、懒惰等,菲茨杰拉德尝试着通过书信与女儿对话,一一解答女儿成长路上所遇到的困惑,字里行间饱含浓郁的父爱。
像大多数父母一样,他的苦口婆心并未及时得到女儿的珍视,直到多年后,父亲已不在人世,斯科蒂娜才明白老父的殷殷之心。其实,这种父女关系是所有亲子关系的缩影。愿所有读完这本书的人都能拨开心中的迷雾,成为更懂感恩的人。
《黑塞书信集》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推荐理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黑塞,一生中除了创作大量小说、诗歌、散文外,还是个“书信狂魔”。在这些信件中,保存着一个真实、鲜活、可爱的多面黑塞。本书囊括了黑塞的一生,经历三次婚姻、克服创作危机、穷困潦倒时还不忘救济朋友……关于黑塞的一切细节都在这里。
“一生狂揽诺贝尔文学奖、冯泰纳奖、歌德奖等诸多文学大奖……他的文字,就像来自天堂的乐章,敲打在你灵魂的最深处,为你从心底拨开迷雾。”黑塞是永远属于年轻一代的作家,他笔下的每一句话都像在写我们自己。
《本雅明书信集》
作者:[德] 瓦尔特·本雅明 著
[以] 格肖姆·肖勒姆×[德] 特奥多·W.阿多诺 编注
推荐理由:瓦尔特·本雅明,被称为“他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批评家”,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正变得越来越富有影响力,因为他的作品在当前关于艺术、文化和意义相互作用的辩论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他本人更是一个狂热的手写信爱好者。
本书收录了300多封他的信件,由其好友格肖姆·肖勒姆和特奥多·W.阿多诺整理。这些书信充分展现了本雅明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文笔,揭示了思想轨迹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和他所处时代的思想家及各类人物的关系,对于理解20世纪前半期欧洲文化和思想人物有特殊的参考价值。
《见信如晤》
作者:[英] 肖恩·亚瑟
推荐理由:本书堪称是一座私密信件博物馆,它收录超100张信件原件,全彩影印、四色印刷,生动还原每一个细节。
大人物的小秘密、伟大灵魂的真挚絮语,124封名人信件首度曝光,其中包含了作家杰克·凯鲁亚克邀请好莱坞大明星出演《在路上》的信;海明威给好友的写作建议信;“开膛手”杰克附上人类肾脏的恐吓信;达芬奇的求职信;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做烤饼的信……封封都精彩,想想都劲爆。
《书信中的世界史》
作者:[英] 西蒙·蒙蒂菲奥里
推荐理由:这是《耶路撒冷三千年》的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的新作,收录了100余封书信,包含情书、家信、外事交涉、战争宣言等,它们封存的生活过往和信念,别样解读3000年世界史。
历史是被书写的,往往充满流言、猜测与误解;而书信是真实的,定格书写的瞬间。试想,如果伊丽莎白一世没有写信向同父异母的姐姐“血腥玛丽”求饶,是否会有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如果王尔德没有“鲁莽”地回应来自情人父亲的侮辱,他是否会快乐地度过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