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生活周刊

16版:光影记录

寒亭区高里街道河南村

弯道超车 小村庄实现美丽“蝶变”

(2024年07月0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杰
  豆腐粉条素包、茴香肉包、土豆炖排骨、大米粥……7月1日中午,在寒亭区高里街道河南村的助老食堂,前来就餐的老人排起了长队。
  “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享用午餐,饭菜美味又可口。”81岁的村民郭道贞说,她每天都会提前来助老食堂,还可以和老姐妹说会儿话。
  助老食堂内干净整洁、宽敞明亮,桌椅摆放整齐,墙上张贴有一周菜谱、健康饮食相关知识和节约粮食宣传标识,空调、电扇等一应俱全。
  “村里很多年轻人以种植大棚为主,忙的时候顾不上家里老人吃饭,我们紧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政府支持一点、集体补助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方式,建起了助老食堂,解决了村里300余位高龄、独居老人‘一顿热饭’的难题。”河南村党支部书记张中华告诉记者,助老食堂可同时容纳100余人就餐,村里60周岁-69周岁老人只需支付2元,70周岁-79周岁老人只需支付1元,80周岁及以上老人可免费享用午餐。
  办好助老食堂,做好民生“食”事。“我们5月份还建起了馒头工坊,不仅可以保证村里老人的供应,还对外销售到市区各大超市,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张中华介绍,助老食堂由村集体负责日常管理运营,河南村是蔬菜种植大村,每天都有新鲜的蔬菜就近配送,村里也会对食材质量严格把关,确保食品安全无忧。同时,每天制作好饭菜后,会先取一份留样,保存在留样柜中,餐前会对桌椅、碗筷进行消毒,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随后,记者来到村里的共富工坊,整齐排列的缝纫机工位上座无虚席,伴随着缝纫机的运转声,女工们在工位上忙碌着。“我们主要是接一些服装订单,给牛仔裤剪线头、修裤边、熨烫等,目前有30多名村民在这里工作,还有部分村民在家工作,我们会送物料上门。”共富工坊负责人崔秀琴说,这里的工人大多是本村村民,在这里工作离家近,时间自由,还能兼顾家庭。
  近年来,河南村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种植,办好惠民实事,全方位、多角度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小村庄发生美丽“蝶变”。
  在村民张秀联的大棚内,爬满藤蔓的棚架一排挨着一排,一串串小西红柿长在绿色的藤蔓间,饱满圆润、形态均匀,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晶莹剔透。“我种了三亩的大棚,平时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等,根本不愁卖,村里有合作社帮着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张秀联说,自己种植大棚已经有24年的时间了,平日里,他和老伴郭秀芹管理着两个大棚,一年下来能收入十几万元,日子过得很幸福。
  近年来,河南村大力发展产业种植,积极整合村级集体资产、闲置土地、基础设施等各类资源,有效盘活了村集体土地、劳动力等闲置资源,通过特色种植,让河南村的经济实现“弯道超车”,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有效助力村民增产增收。“今后我们将继续扩大特色种植面积,做好民生实事,带领村民走上更宽广的致富路。”张中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