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同事未经允许随便动你的物品,让你感到不适;不熟的人过分关心你的具体规划,让你感到厌烦;亲戚“善意”地干涉你的生活,你愤怒却无可奈何……这种看似“剪不断、理还乱”的人际交往问题,其实都是身边人有意无意地侵犯了你的边界。边界感,是最高级的尊重,是成年人最好的修养。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生活中的“边界感”。
大大泡泡糖(35岁 寒亭区)
频繁被指责,与好朋友断联
我和大金是要好的高中同学,就算已经毕业十多年,也一直保持着不定期线上问候、定期线下小聚的习惯。可是最近半年,我们明显疏远了,原因是我越来越受不了他对我的生活毫不顾忌的指指点点。“你能不能穿得有女人味一点,别整天穿着这双脏兮兮的运动鞋。”“我看你妈妈用的还是好几年前的旧手机,你自己总换新的,就不能给她买个新的?你是个合格的女儿吗?”“我看你一天天挺闲的,没事来我家帮忙干点活吧。”我默默地听着,心里暗暗不爽。最过分的一次是,我跟爱人因为一点小事吵起来,他知道后竟然打来电话一本正经地教育我:“你要体谅男人在外的不容易,不能总是那么情绪化……”没等他说完,我便怒气冲冲地挂断了电话,他再打来,我干脆拒接了。那一刻,我的愤怒达到极点,“过好你自己的生活,不要总对别人指指点点”,发出这条信息后,我长舒了一口气。从那以后,我们俩断了联系。一次次“越界”终究换来这段友情的终结,但我不后悔也没遗憾。
卡兹卡兹(29岁 滨海区)
常为公婆劝架,出力不讨好
我结婚3年了,一直扮演着家庭关系调解员的角色,最近爆发的家庭矛盾让我突然意识到,作为儿媳妇,我“越界”了。公婆两人的性格属于“针尖对麦芒”,隔三差五就要吵一顿,丈夫一向少言寡语,每次公婆吵架,我会主动站出来劝和。丈夫曾善意地提醒我:“他俩一辈子就是这么吵闹过来的,你不用太当回事。”我总会义正辞严地反驳他:“爸妈一直帮我们带孩子,很累也很辛苦。他们有矛盾了,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劝一劝啊,这样他们心里能好受一些。”半个月前,公婆又因为一点生活琐事吵起来,原本带着孩子在卧室午休的我立刻跑出来劝和,因为我的出现,一段争吵戛然而止,但从公婆的神情上,我第一次看到了他们对我的嫌弃和不满。从那以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公婆有自己的相处模式,我应该做的是尊重和理解他们,一次次自以为是的劝和,只能让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小岛酱(22岁 高新区)
上司缺乏“边界感”,让我非常苦恼
我是个职场小白,刚工作半年多,工作稳定,任务不重,薪资尚可,平心而论,这工作确实无可挑剔。唯独有一件事很闹心,那就是我有个没什么“边界感”的上司。“五一”假期,我跟朋友在外地旅游,他会突然发信息要求我回来加班做一个不重要的报表;深夜11时,我半梦半醒间,他一个电话打过来,要跟我探讨白天的某项工作;非工作时间给我发信息安排工作更是“家常便饭”,还会有意无意问及我的私人生活……这些都让我感到生活已被工作“入侵”,精神上很累。我理想的状态是,生活与工作界限能够分明,工作时高效,生活中能完全放松,明明要求不高却很难实现。现在一接到那位上司的电话,我就紧张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拒绝他的无理要求,真的好迷茫。
幸福小田(39岁 寒亭区)
明事理的婆婆将我的幸福指数拉满
我婆婆是个“边界感”话题的正面典型。她出身农村,大字都不识几个,大半辈子只跟几个孩子和一亩三分地打交道,却“边界感”极强、非常明事理。自从我有了孩子,婆婆就从农村来到城里,帮我们照看孩子。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担心跟她观念不一致,两人会起冲突。后来发现,完全是我多虑了。她生活非常节俭,却从不会对爱网购的我指指点点;育儿观念不统一时,她永远笑呵呵地听从我的意见,“教育孩子方面,听你们年轻人的准没错”。生活中,她的关心永远得体、不越界,让你感觉温暖和舒服。朝夕相处了15年,我们没有红过一次脸,拥有这样“边界感”十足的婆婆,我的幸福指数被拉满了。
维维(27岁 昌邑市)
再好的朋友也要保持一段距离
大学时,我和室友小A是很好的朋友,两个人形影不离、无话不说。有一次我在整理东西,翻出来好多用不着的小玩意,都是我用过一两次就闲置的。我一边收拾,一边问她:“这个你要不要?这个没用过,你要不要?”结果到第N次时,她突然有点生气地对我说:“别问了,我不是收破烂的。”我一下子愣住了,然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虽然我的本意是好的,但是这种好意太唐突、太没有边界感了。因为在不知情的对方看来,那些可能就是“扔了可惜才转头送人”的东西。那其实是件很小的事,后来也没有影响我俩的感情,但是那件事给我上了一课,就是再亲密的朋友、再“铁”的关系,也要保持一段距离。这个距离,是礼貌、是尊重,是一段感情里最体面的成分。
月光下的小乔(41岁 奎文区)
守住“边界感”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
最近闺蜜频繁找我倾诉,她读初三的儿子特别爱唱反调,动不动就把房门反锁,一言不合就会摔门而去。“你们最近有什么矛盾冲突吗?”我问她。“我有一次偷看了他的手机聊天记录,从那以后他就处处防着我,甚至不准我进他的房间。而且他最近的着装有点奇怪,我好心提了几句意见,他也不爱听。”闺蜜坦诚地说。我意识到,作为母亲的她其实“越界”了。很多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打着关心关爱的旗号,对孩子的生活指指点点,甚至忍不住窥探孩子的隐私,其实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往往会引发孩子的反感和叛逆。保持距离,给予尊重,学会守住“边界感”,这应该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
一起聊个天
作家苏心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两棵共同生长的树木,彼此靠得太近了,互相滋扰遮挡,肯定长不好,甚至会枯萎。只有保持适度距离的守望,才能枝繁叶茂,华枝春满。”守住距离是修养,把握边界是智慧。学会保持边界感,给两颗心保持一点距离,为对方留出一些余地,才是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