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开展心理健康协同育人,对青少年群体尤为重要。5月16日,记者了解到,市教育局聚焦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行动,持续加强队伍、阵地、活动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防护体系建设,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积极构建起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结合、防预并举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防护体系,对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春晖
我市中小学已经全部建起学生成长中心
5月15日,记者来到潍城区潍州麓台学校学生成长中心看到,这里建有沙盘游戏室、团体活动室、心理宣泄室、心理咨询室四个功能室,定期向师生开放。心理宣泄室内摆放着沙袋等道具,学生可以通过击打沙袋或道具,释放压力。如果学生有心理郁结问题,可以到心理咨询室,向专业的心理老师咨询,放松身心。
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扎实细致做好学生心理防护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学校组建以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的心理辅导团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学校畅通心理咨询热线、“心语信箱”两条渠道,开放沙盘游戏室等四个功能室,小学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1小时,中学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2小时,面向师生提供个案咨询与辅导服务。对于个别学生心理郁结问题,心理教师分类施策给予专项辅导,通过“沙盘模拟”、暖心谈话等方式,帮助学生敞开心扉,释放压力,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学校是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阵地。我市通过校内校外协同联动,持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我市健全“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宿舍”四级工作网络;按照“专业引领、分层实施、典型带动、全面推进”原则,整合学校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生涯教育等育人资源,在原有心理辅导室基础上,优化升级建设学生成长中心。目前,全市中小学全部建成学生成长中心。此外,我市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力量和专业教师,实施“校校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工程”,全市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5313名。
全方位提供校外心理健康公益咨询辅导
当天,记者来到位于高新区花园路上的潍坊中小学生成长导航站,一位学生家长正在向心理辅导老师帅雄伟进行心理咨询。据这位家长介绍,她上初中的孩子近期出现了厌学情绪,她担心如果不及时介入,孩子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帅雄伟给了该家长几条建议,让她受益匪浅。
潍坊中小学生成长导航站负责人王海涛介绍,目前他们建立起了一支由心理专家、心理咨询师组成的专业工作队伍,常态化开展个案咨询辅导,通过面询、视频、热线等多种形式为全市未成年人及家长提供校外心理健康公益咨询辅导,每年提供公益心理咨询辅导达5000余人次。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我市通过线上线下一体推进,持续优化学生心理健康公共服务体系。除建立潍坊中小学生成长导航站外,市级还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4008860359,县校整合资源开通1095部心理援助热线,由具备相关心理专业背景和资质的教师为广大学生疏压解困,每天有效疏导学生和家长高频反映的问题300多个。
我市还购买服务引进中国首个集“课程、咨询、测评、家校沟通和数据管理”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专业课程超过5000节,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家长免费开放,为全市学生家长搭建了“自助式”“订单式”的智能化学习平台。
夯实保障服务体系,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变革、学校教育模式的变化及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面对心理健康问题低龄化趋势,开展校家社心理健康协同育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干预,可避免其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我市通过预防干预齐抓共管,夯实中小学生保障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由市教育局牵头发起成立潍坊市家校社共育工作委员会,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为破解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发展难题提供组织保障。
同时,实施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潍坊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库,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此外,深化校家共育,强化治未病理念。通过校校设立家长学校,开设1年4次8课时普及性家长课程,以及“父母大讲堂”“四个一”等针对性课程,多途径向家长进行心理健康宣教,实现“原生家庭”正向赋能,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发生。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还持续为中小学生免费开展心理健康筛查,“一生一策”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班班设立学生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发挥朋辈互助优势,动态观察学生心理发展波动,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借助早发现实现早干预。
我市还落实“发现—报告—干预—转介—跟踪”五位一体心理问题闭环工作机制,完善学生心理危机快速反应机制和联动工作机制,协同医疗卫生部门畅通转介渠道,提升学校全体教职工心理危机应对能力,强化底线管理,降低学生心理危机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