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生活周刊

16版:光影记录

莫让AI“复活”
成“脱缰野马”

(2024年04月12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评论员 宋玉璐
  仅需一张照片和一段逝者录音,就能在数字世界中让逝者“永生”……清明节前后,此类AI“复活”广告宣传在各大电商和社交平台上日益活跃,甚至演变成一门新“生意”。技术的发展为满足人们的精神与情感需求提供了更多载体,与此同时,AI“复活”也引发强烈争议。有专家提出,AI“复活”技术被滥用,或将带来侵害个人权益、数据隐私安全、传播虚假信息等问题。  (据新华社)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飞跃式发展,“AI换脸”“AI拟声”“AI交流”等技术对普通人而言早已不是新鲜事。近日,著名音乐人包小柏在一次访谈中表示“我的女儿又回来了”,2021年包小柏22岁的女儿因病去世,他用AI技术“复活”了女儿。此外,几段经由AI“复活”的已故明星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不小争议。
  用AI技术“复活”逝者,并与之“交流”是一个严肃的应用场景,有人表示可以从中获得慰藉,但也有人提出担忧。
  针对AI“复活”一些去世的公众人物,专家指出,未经近亲属同意,粉丝或商业机构是不得擅自利用技术进行“复活”的。擅自“复活”公众人物,无疑是对其亲属的二次伤害,更是消费逝者,都应该严厉打击,绝不能成为“流量密码”。
  对于“复活”自己的亲人,专家表示,只要无害于公序良俗和第三人合法权益,则无可厚非。心怀遗憾与思念,想要见到已故亲人的念头是人之常情,然而通过AI手段制造出一组数据,真的能够代替已故至亲吗?死亡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项严肃的课题,直面亲人的离世是对死亡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敬畏。
  AI“复活”技术正如潘多拉魔盒,一经开启,如何引导技术向善?应用边界在哪?如何打击灰色地带?这些问题都需要慎之又慎地处理,不能放任AI“复活”变成一门没有规矩和底线的“生意”。
  AI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探讨现实与虚幻、生与死的界限,但无论何时,科学技术如何发展,都不应该凌驾于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之上。若成为“脱缰野马”,必然后患无穷,应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警惕AI“复活”技术可能产生的社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