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主创人员揭秘春晚节目《年锦》的策划与创作

带你读懂纹样里的传统文化

(2024年02月22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2月9日除夕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节目《年锦》亮相,来自汉、唐、宋、明四个朝代的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经过93岁的“敦煌少女”常沙娜手绘,以年锦图的形式亮相,传达祝福。刘涛、刘诗诗、李沁、关晓彤身穿不同朝代的华服登场,瞬间冲上了社交平台的热搜,成为网络热议话题。近日,《年锦》的主创之一、历史服饰指导陈诗宇接受媒体采访时,揭秘这些承载了国人美好祝愿的纹样,是如何跨越时空而来的。

  五分钟精彩呈现的背后
  是长达半年的策划与创作

  汉代的卷草云纹、杯纹地信期绣纹、长乐明光云山瑞兽纹、三足金乌纹等,唐代的团窠对鸟纹、宝花立凤纹、对孔雀衔绶纹、四狮宝花纹等,宋代的莲花纹、兰花纹、缠枝牡丹月桂纹等,还有明代的五湖四海纹、葫芦灯景仕女纹、大吉葫芦纹……当这些原本只存在于古籍、文物、古画中的传统纹样,被复原在演员身着的传统服饰上,一幅跨越千载的中华传统纹样变迁图卷,在春晚的舞台上缓缓铺开。舞台之上,节目演绎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光溢彩,而在镜头之外,这档5分钟的节目背后,是长达半年的策划与创作。
  “历代的传统纹样,不止数百种,可以说有上千种。”陈诗宇说,要从如此繁多的传统纹样中梳理出不同朝代的纹样特征,再整理出每个时期有代表性的纹样,还要筛选出符合节日氛围的纹样,更要对纹样进行织造还原,节目背后是浩大而繁琐的工程,“从整理到选择,再到绘就纹样,每个步骤都需要详细的考证。还有最终织造复原,我们希望能够用当时的工艺来制作,不管是织锦还是绫罗、刺绣还是印染。这里面涉及很多非遗的工艺,像汉代和唐代的纹样就用到了织锦技艺,唐代和宋代的纹样运用到了花罗技艺”。
  当琳琅满目的纹样依次浮现,荧屏前的观众也许会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但细细回想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譬如,唐代的纹样多以动物为主,宋代的纹样多是花卉。
  “汉代的纹样,我们倾向于选用偏自然的纹样,比如说像穗云纹、卷草云纹,这也体现了古人从自然中取材的浪漫思路,因为灵动的云气和起伏的山峦,构成非常流畅和自由的线条,很符合汉代的气质。唐代的纹样,以团型的动物类为主。宋代则是自然的花卉题材比较多,所以全部都采用了花卉的纹样。明代的话,多是以吉祥典故类的纹样,包括通过各种图案组成寓意吉祥的谐音,这也是明代纹样比较显著的特征。”陈诗宇解释道,当初选择要在节目中出现的纹样,考虑了很多方面,不仅要是当时有代表性的纹样,能够体现时代风貌,更需有美好的寓意,适合在春晚的舞台上表达。此外,也希望主题鲜明,可以归纳出不同朝代的特点,并以此进行主题歌曲的创作。
  每一种纹样的复原背后,都是一段耗尽心血的过程。镜头扫过的纹样背后,不少是根据出土文物所复原的织品、绣品。“比如,在特写镜头中就出现了一件出自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的信期绣,这是非常有名的汉代纹样,当时也是花了很大工夫来复原完成。”陈诗宇说。
  此外,令陈诗宇印象深刻的,还有演员关晓彤服饰上的大吉葫芦纹样,其所穿上衣的纹样来自北京艺术博物馆馆藏的明代大吉葫芦纹缎,里面还组合了“柿柿如意”等图案,是新春期间最典型的“葫芦景”花纹。“明代人过年的时候,尤其是宫廷就会用葫芦纹样。这个纹样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融合了很多吉祥祝福在里边”。

  “古代华服大秀”走上春晚
  是一个文化再现的过程

  出自楼兰的长乐明光云山瑞兽锦,被演员刘涛穿着演绎,亮丽又大气;唐代丝绸服饰花团锦簇,刘诗诗身穿的晚唐样式,原型参考敦煌莫高窟9窟供养人壁画;宋代的审美婉约优雅,李沁的服饰色调清新淡雅;明代的纹样特别讲究暗蕴其中的吉祥祝福,关晓彤身穿的明制袄裙,选用明代典型的美好花纹进行织造……
  “这四个朝代,不仅延续时间长,在历史上也是文化鼎盛的朝代。但正因为每个朝代的时间跨度都很大,所以在演员的服饰选择中,也有很多的考量。”陈诗宇说,譬如首先登场的刘涛身着东汉的款式,这是考虑到去年春晚出现了偏西汉的曲裾样式,“今年希望有新的视觉点,就选了东汉的款式”。而在唐代服饰的选择中,陈诗宇本想选用武周的款式,但想到大众对此没有那么熟悉,最终采用晚唐的款式,“晚唐款式是比较华丽的,也符合大家对于唐代的认知”。
  李沁服饰上的纹样,则复原于江苏周塘桥南宋墓出土并于2022年首次展出的南宋“牡丹月桂纹罗”。“当时我看到这件文物,就觉得非常精彩。精彩之处在于,它的纹样是花中有花、花中套花,每个花瓣当中还有一朵其他的花卉。在牡丹花的花瓣中,包括它的叶片、枝蔓上,都有各种各样的元素。”陈诗宇说,也因为这一纹样出土于南宋墓,所以李沁采用的服饰,也选择了南宋款。
  陈诗宇说,在节目排练时,主创们也会对参演艺人进行“文化输出”,在化妆间向她们解读造型的一些特征,包括其中的讲究。而在四位演员依次亮相后,更有十六位汉服表演者登台,她们身穿汉、唐、宋、明四个朝代的服饰登场,弥补了演员未能呈现的同一朝代不同时期的服饰之美。她们的定型动作和身姿更体现着不同朝代的风韵与礼仪。
  其实,在“汉服热”成为常态的当下,人们身穿马面裙出入于高楼大厦间,又簪花戴彩在景区拍照打卡,早已融入街巷里。在《年锦》节目播出后,陈诗宇的社交账号也拥入许多汉服爱好者,他们的留言都诉说着汉服复兴一路走来的不易。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个评论,是说这个节目,其实是浓缩了近20年来大家逐渐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再现的成果。”陈诗宇说,倘若回到20年前,大众也许对于何为中国服饰、何为汉服,只有非常模糊的认知,甚至觉得是奇装异服,“可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梳理出有代表性的汉服款式,像马面裙就是接受度很高的传统款式,慢慢形成了大众对于汉服的认知。到今天,汉服可以走上春晚的舞台,作更加广泛的介绍和传播,这其实也是一个文化再现的过程”。
  “通过节目,我们不仅想呈现纹样之美,也想让观众感受传统织绣之美和历代的华服之美。”陈诗宇说,中国传统纹样取之自然,又将自然之物赋予美好的寓意,这样的思路和创造性,也是中华文明独有的特点。
        据《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