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孙瑞荣
2023年12月,西安开始实施“无声体育晨晚练活动站点”试点,在人口相对密集的主城区为多支广场舞、健身球、柔力球队伍配发颈挂式无线耳机。一副小小的耳机,“放大”了健身效果,“屏蔽”了扰民之嫌,引发了一场提升社区生活品质的“静音”行动。 (据新华社)
因广场舞噪声扰民引发的争论屡见不鲜,此次西安以一副小小的耳机所引领的广场舞“静音”行动,巧解广场舞扰民难题,值得各地推广与借鉴。
跳广场舞的阿姨们头戴耳机,大家互不干扰。“静音”广场舞以科技化、智慧化手段化解了广场舞噪声扰民问题,在让“劲舞团”变“静舞团”的同时,也不禁让人对这些阿姨们刮目相看。对跳舞的人而言,戴耳机可能比以前麻烦了一点、热闹少了一点,但对于生活在广场附近的居民而言可谓是“喜大普奔”。
根据有关规定,在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夜间噪声不得超过45分贝;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夜间噪声不得超过50分贝。“静音”广场舞在满足了健身群众对娱乐生活的精神需求和社交需求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环境的干扰,可谓是一举两得。
事实上,“静音”广场舞并不新鲜,一些地方都有尝试过。很多时候,社会治理难题与其“硬刚”,不如以柔性的姿态解决。如何依靠规则为广场舞“调低音量”,如何规范广场舞这项运动的自由度和规范性,如何正确引导公共空间的合理使用,这都考验着相关部门的管理智慧。这种“无声胜有声”的健身方式,恰恰以小成本呵护了文明,也体现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治理水平。
从“静音”广场舞褪去扰民标签可以见得,每一个社会人在进行公共活动时应多一点包容和理解,不能“人多就有理”,要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利益。只有友善地开展社会公共活动,才能让有限的公共资源得到最大限度使用,从而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