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雨雪冰冻天气安全行车攻略

(2023年12月2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进入冬季后,雨雾、冰雪等恶劣天气极易出现,安全事故隐患也随之增多。高密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日前召开紧急会议,严格落实路段分包责任,加强巡逻防控力度。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及时发布预警提示信息和路况信息。如何保证冬季行车安全?高密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作出温馨提示。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晓萌
  行车安全
  冬季行车谨记降速、控距、亮尾。
  降速是安全行车的前提 在遇到恶劣天气时,严格控制好行车速度,给自己留出处置的时间。当路面积水或出现薄冰时,会大大降低轮胎与路面的摩擦系数,如果车速过快,就很容易发生“水上漂”现象,这俗称“水膜效应”。如果不降低车速,极易造成车辆侧滑多车相撞的交通事故。
  控距是安全的根本 控距就是控制好与其他车辆之间的距离,留出足够的处置空间。道路湿滑,制动距离延长。在高速路上行驶,速度为100公里/时,行车前后间距为100米以上;速度为70公里/时,行车前后间距为70米以上;如遇到雨、雪、雾等天气,则行驶速度需要降低,安全距离应该拉长。当然,车速降低到怎样的程度、车距要多远,都没有一个静态的标准,还要根据当时的车流量适当调整。
  亮尾是安全的保障 亮尾对于小汽车来说,就是合理使用灯光;而大型车辆,还要确保车后粘贴的反光标识清晰可见才安全。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能见度小于200米时,开启雾灯、近光灯、示廓灯和前后位灯;能见度小于100米时,开启雾灯、近光灯、示廓灯、前后位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
  冬季行车有“四大禁忌”。
   急速起步狠踩刹车 冬季路面摩擦系数比较低,在起步的时候大油门容易造成轮胎空转、侧滑等情况,应该缓慢加油起步。雨雪最忌讳狠踩刹车,因为这样很可能造成车辆失衡失控。
  转向不足和转向过度 在极端天气中更容易出现,冬天地面上即使没有积雪,空气中的水分也会凝结在地上,轮胎在低温下会变硬,抓地力也会下降,因此在进入弯道时一定要慢,入弯的角度也不能太大。
  车窗起雾 冬季室内外温差大,车窗凝结雾气,严重阻碍驾驶人视线。建议待水温上升至正常温度后打开热风系统,这样行驶过程中不会再次起雾。驾驶人也可以自己购买车窗除雾剂。
  疲劳驾驶 在冬季开车时,驾驶人会开启暖风。如果暖风开得过高,人很容易犯困,在行驶一段时间以后可能就非常困乏了。人在困乏的时候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都会变差,所以不建议将暖风开得过高。
  
  事故处理
  若在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或车辆故障,要牢记“九字诀”:车靠边、人撤离、即报警。
  车靠边 车辆可以移动时应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及时迅速地将车辆移到最右侧应急车道内,并在车后150米外放置三角警示牌,提醒后方来车注意。
  车辆无法移动时应持续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并在后方来车150米外设置警告标志。如果事故发生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时,还应同时开启示廓灯和后尾灯,并将警示牌摆放至200米以外,扩大示警距离。
  人撤离 无论车辆能否移动,驾乘人员都应该迅速撤离到应急护栏外,远离事故现场,避免二次事故发生。
  若是车内有乘客受伤且车辆无法移动,则应在放置好警告标志的前提下,及时拨打120,其他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等待医务人员救援。
  即报警 完成以上操作后,应立即拨打报警电话,向交警部门正确描述事故位置、受伤情况、车损情况和行车方向。
  民警提示,冬季出行,安全第一。广大驾驶员要尽量避免在恶劣天气及路况下驾车出行,确需开车时,一定要先关注了解天气、路况等信息;清理车身上的积雪,特别是前后挡风玻璃上和外后视镜上。上车后先转动方向盘,确认转向系统能否正常工作,检查轮胎是否正常,检查灯光、雨刮器是否正常工作;在车辆起步后轻踩刹车,确认刹车系统有没有被积雪冻住或者其他故障,避免开“带病车”上路;在车上携带危险警示牌等工具以备急需。
  行车途中出现侧滑或甩尾现象,不要惊慌,把方向盘顺着打滑的方向轻轻地转,待车辆回正后,再轻踩刹车,直到整个情况完全控制住。
  路面结冰时,在坡道上行驶是比较危险的,尤其应避免在坡中停车。下坡时,也应减慢车速,避免车辆打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