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7版:特别报道

16版:光影记录

“耳朵房”里做月饼

(2023年09月2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爱勋
  妻子纺织院校毕业后,就去纱厂做了一名技术员。我们结婚时,厂里分给我们一处“耳朵房”。所谓“耳朵房”,就是在没有院墙的一间平房靠窗位置,顺势搭建一间小屋作厨房,远看就像一只耳朵依偎在主房旁边,我们戏称它“耳朵房”。
  纱厂共有四排房子,每排七间,我们住第二排第二间。这里的女人都在纱厂上班,进进出出有不少共同话题。离中秋节还有十多天,女人们就已经开始计划着做月饼了。
  虽然供销社里也卖月饼,但精打细算的女人们舍不得花钱,她们一合计,还是自己动手划算。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单门独户做月饼也非常困难,所以左邻右舍的五户人家商议着合伙做月饼。有出面的,有出油的,有出冰糖的,有出花生仁的……做月饼所需的材料齐活了。
  我在供销社上班,近水楼台先得月,冰糖、花生仁什么的,我都可以轻而易举地买到,大伙直夸我妻子嫁了户好人家。
  农历八月十四这天晚上,大伙都凑在我家做月饼,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李晓燕心灵手巧,别人家做月饼,都是放在一个圆形模具里,整平后再拿出来,但李晓燕不用,她用双手捂住月饼的雏形,在面板上快速旋转,一会儿工夫,一个溜圆匀称的月饼就大功告成,比供销社里卖的都好看。
  月饼做好后,就放在我家的柜子顶上,从这时开始,人人都盼望着第二天晚上那轮皎洁明媚的月亮了。
  八月十五的晚饭也是凑一块吃的。大家各自从家里拿来饭菜,摆在我家的大木桌子上,我从供销社里提溜回来五斤散装白酒,高度的,香醇浓郁,透着一种西风猎猎的辽阔与磅礴。
  男人们坐一块,推杯换盏,谈天说地。不时有女人加入进来,秀发在微风中飘逸,带着淡淡的芬芳,她们甜甜地笑着,说:“这菜是我做的,你们尝尝怎么样。”男人就吧嗒吧嗒嘴巴说:“挺好的,以后常做给我们吃啊。”
  月饼是伺候孩子们吃的。做完饭的女人们牵着孩子的手,伸长脖子,看那轮又圆又大的月亮。月亮的银辉静静铺展,空灵而神秘,吴刚嫦娥的故事,依然在女人们心中萦绕。这时,妻子回屋端出圆溜溜的月饼,招呼孩子们说:“吃月饼喽。”
  一张张稚气未脱的小笑脸凑过去,在盈盈月光下,愈发纯真可爱。每人一个月饼拿在手里,倚着“耳朵房”的墙壁,吃得津津有味。男人们借着酒劲大声喧哗,女人们躲在一边窃窃私语,孩子们欢蹦乱跳、叽叽喳喳。一个大家庭,和和睦睦、温馨甜蜜。
  这件事虽然过去很多年了,但我依然清晰地记住了那个质朴惬意的中秋节。沿着记忆的台阶走回去,依然很暖,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