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寿光是个农业县,1986年全县纯工业总产值非常低,王伯祥担任寿光县委书记五年多,不拘一格降人才,转观念,用能人,筹资金,上项目;放水养鱼,减轻商业负担;鼓励改制,扶持民企,用一腔热血打造新的工业“增长极”,掀起了一场“工业革命”,打造了寿光工业航母。他一个人带领一群人,埋头苦干,励精图治,给寿光工业的万丈高楼打下“基石”。
“倒数第三”奋起追赶
调查研究摸透企业
寿光历史上是个农业县,工业是寿光的软肋,底子很薄,只有几个盐场还像样。1986年7月,王伯祥第一次以寿光县委书记的身份参加潍坊市工业会议。会议期间,下发了一张“潍坊市十二县市区工业经济数字对比表”,寿光工业总产值2.19亿元,排在第四位。如果把原盐拿掉,寿光纯工业产值仅剩1.19亿元,就成了倒数第三。
会议刚散,王伯祥马上赶回寿光,来了一个全县工业总动员。他说:“知耻而后勇,咱们就头拱地,打一场工业翻身仗,用三到五年,让寿光的工业产值翻两到三番。”
就在王伯祥敏锐地看到富民强县光靠农业不行,决心再打一场工业翻身仗时,有人善意地提醒他:“摆弄企业期限大,最快也得三五年才见效,你说走就走,这不是养了鸡让别人吃蛋吗?”他回答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总得有人打地基。错失了机遇,耽误了寿光将来发展,我就是罪人。”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在潍坊的一次会议上,当寿光方面讲到全县各级一把手要重点抓工业时,有人当场质问:“现在中央提出县级一把手重点抓农业,你们却提出重点抓工业,这不是跟中央唱对台戏吗?”
犹如当头一棒,王伯祥也紧张了。他担心的倒不是个人的政治前途,而是寿光刚刚启动的工业攻坚会因此搁浅。他急匆匆找到市领导,反复申明寿光搞工业的原委。这位市领导开始紧绷着脸,慢慢眉眼舒展,最终点头认可了寿光的做法。
紧接着,王伯祥带着县计委、经委、财政、税务、银行的同志,听汇报、看厂房、查数据、找问题,和职工讨论、研究,然后,与邻近的工业强县作比较……把全县20多个企业研究了个透。
各地考察取来真经
一年内上77个项目
在全县工业总动员不久,王伯祥又亲自带领县五大班子成员、乡镇党委书记、县直部门负责人和部分企业厂长、经理组成的考察团,到江苏宿迁、常熟、太仓和张家港的乡镇企业取经。在江苏发现,人家一个县工业产值高达40多亿元,而寿光县仅有3亿元,落差十多倍,让他们在越看越惊中“换脑筋”“长见识”。
“取经就是取经,不是看光景,消化不了就是白取了。”王伯祥说。11天后,70多人的工业取经团满载而归。不到一年,县里就上了棉纺厂、胶合板厂、制药厂、35万吨盐场等77个项目,投资1.5亿元。
出去看,回来干。此后王伯祥每年都组织工业取经团,到深圳、东莞、上海,真取经,取真经,寿光工业一年一次蜕变。
1989年,寿光县引进第一个“三资”企业项目。为了这个项目,当时负责这项工作的副县长李福明,在两年的时间里多次奔波于北京、济南、青岛等地,由于过度劳累,患了严重的胃窦炎、胃溃疡。每逢出发,都是带着中药锅子,每到一处住下,司机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他煎药。他一天一副中药,其中有150多副是在出差途中服用的。李福明说:“伯祥是个工作狂,一个工作狂带出了一群工作狂。”
全县撒网遍选能人 大胆举措发展工业
缺企业,更缺企业家。抓企业,先执牛耳。在王伯祥就任县委书记初期,对县属企业负责人进行调整的时候,首先组织了一个专门的班子,到群众中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调研,采用测评、访问、考察等各种方式,将真正的能人选拔出100个。后来,又从中筛选出40个,分三批充实到县属企业的领导岗位。
王伯祥的办法既简单又实用,后来,寿光县委组织部出台文件,在全县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公开选拔厂长、经理。此后,寿光又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工业的大胆举措。
有一次,王伯祥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从早上一直开到深夜,专题研究企业领导的调整问题。会议拍板:在全县大张旗鼓地公开选拔厂长经理,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全县撒网,遍选能人。
1987年1月的一天,王伯祥来到台头镇造纸厂。这个镇办小厂蒸蒸日上,一派生机。直接抓这个企业的副镇长陈永兴作了简明扼要、头头是道的汇报,引起了王伯祥的关注。
王伯祥立即责成县委组织部对陈永兴全面考察。10天后,王伯祥和组织部长张明海,就带着陈永兴来到了县造纸厂。县委书记亲自送新厂长上任,这在寿光历史上还是头一遭。
见面会上,王伯祥郑重宣布三条政策:“三年内免除造纸厂的税收,利润也不用上交财政,全部用于渡难关和扩大再生产;企业干部任免,厂里自己说了算;有困难及时汇报,我能办的立即办,一时办不了的,县委班子集体想办法。”
伯祥是伯乐。当时是台头镇副镇长兼经委主任的陈永兴被委以重任,焕发了第二次青春。寿光造纸厂不断赶超行业标兵,先是潍坊市老大,后是山东省老大,最后成为全国行业老大。当年的县造纸厂如今已变身拥有A、B、H三种股票的晨鸣集团,中国造纸龙头企业,中国企业500强。
像陈永兴这样的“有事业心的能人”脱颖而出,联盟化工集团总公司董事长杨志强,那时只是化肥厂的生产科长;巨能集团董事长田其祥,在被提拔为县供电公司副经理之前,只是一名年仅24岁的普通职工;仙霞集团董事长王金栋,当时刚由部队转业回到家乡不久……还有墨龙集团的张恩荣,百货大楼的舒安,富康制药的杨维国都是公开选拔上来的厂长、经理,他们被推上工业一线,实现了寿光企业班子“大换血”,他们各显其能,很快把企业扭亏为盈,寿光崛起了一批响当当的国家级大中型企业,为全县企业界吹进了一股新风。
休养生息 工业税收全免促企业发展壮大
1987年初的一天,王伯祥把县财政局长田效忠请到了办公室,上来一句话就让田效忠大跌眼镜:“我想把今年全县的工业税收全免了!”
田效忠愣怔半天:“那全县吃财政饭的两万多张嘴巴咋办?”
王伯祥见田效忠两眼发直的样子,轻松地笑了:“你先别紧张,听我算一笔账。1986年,咱全县财政收入1.05亿元,其中盐税占大头,工业税还不到1500万元。咱们的工业刚开始长身子骨,还很弱,收这点税,像从孩子身上抽血,县财政没多大增长,却影响了企业的生长。我看,咱们来个‘以盐养工’,补上这千把万元。让工业企业轻装上阵,这叫涵养税源,放水养鱼。”
田效忠还有些愁:“话是这么说,只是这增加盐税谈何容易?”王伯祥支招:“一是多产盐,二是多卖盐,三是调整税收政策。这三条就是增加盐税的潜力。”
王伯祥立刻电话招来分管盐业的副县长白永生、盐业公司经理桑绪先、税务局长张洪声,面授机宜,让他们分头出击。结果,寿光县当年增加盐税6000多万元,而工业企业税收全部免掉。这一举措意义深远,好比给稚嫩的身子适时补钙,使得刚刚起步的寿光工业得以休养生息,发展壮大。
表扬“小老板” 引发寿光民营企业激增
1987年10月18日,寿光召开发展民营经济大会。会上,王伯祥以热情的口吻,邀请台下的一个人站起来,让大家认识认识。
这个人叫张本敬,原是县汽运公司车队队长,停薪留职办了一个振兴园艺场,一年纯收入15万元。张本敬发了,但是议论和冷眼很多,有人嫉妒:“雇着70多人干活,这不成了旧社会的地主老财了?”有人甚至义愤填膺:“再不限制,任其发展,社会可就变味了。”
王伯祥当众给张本敬正名:“我们寿光县应该多出几个张本敬,农业上有,工业上有,三产上也要有。民营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的一部分,不是多了,而是还不够。你们大胆放开手脚搞,搞好了,光荣!”
王伯祥一番话,搬掉了张本敬心头的石头,张本敬说:“伯祥书记为我正名,是为民营经济正名!”
树了一个张本敬,引发了寿光发展民营经济的“骨牌效应”。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王平金辞职下海,办起了万龙实业公司,十多年后,公司成为一家拥有4亿元固定资产、利税5000万元的中型企业。
几年时间,全县所有乡村企业都改制为民营企业,侯镇鲁丽集团、天成食品有限公司、富士木业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都快速成长为行业翘楚。
1991年,王伯祥离开寿光。在他的五年半任期里,寿光的县乡村企业从303家发展到4854家,总产值翻了三番,利税增长了近10倍。
全县推广股份制
抓产权制度改革
1987年3月,王伯祥到上口镇召集座谈会。上口镇党委书记肖庆周汇报,他们镇的南邵一村五金厂已实行股份制。当时股份制还是个敏感话题,王伯祥一听,当晚就住在了上口镇。
第二天一早,他赶到了南邵一村五金厂摸情况。五金厂原来是一个只有5万元固定资产的村办农修厂,1982年村民李友春承包了厂子,1984年发动职工集资入股,职工既按股分红又按劳取酬,利益共享。仅两年时间,该厂固定资产比合股前增长了8倍,年产值增长了10倍,利润增长了20倍,企业没向银行贷一分钱。听完介绍,王伯祥高兴地说:“现在咱们县存款5亿元以上,如果有2亿元入股企业,那会是一种什么景象啊!”
十几天后,全县召开了千人规模的企业股份制大会。农民企业家李友春被请上台作报告。随后,王伯祥大讲股份制,并大胆预言: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最终要走股份制这条路子。
随后,王伯祥又趁热打铁,抓了县商业综合公司这个典型,将产权制度改革从乡镇企业“导入”国有企业。
王伯祥在全县宣扬股份制,推广股份制,1989年,股份制企业拥有全县工业总产值的近30%,利税占全县企业总额的28%;1990年,全县股份制企业达到464个,其中镇村企业437家,县属企业27家。
其后,数任寿光县(市)领导班子,沿着王伯祥定位的坐标轨迹,继续做大工业“增长极”。王伯祥抓工业的故事,也成为一段传奇。
以百姓利益为标准
标杆三问成就第一
曾在县委办公室工作的王家相说,王伯祥有个著名的“标杆三问”。以原来的造纸厂为例:你造纸厂,在全潍坊市是个什么位次?安丘第一,好了,那你就要到安丘造纸厂学习,班长学班长,车间主任学车间主任,厂长学厂长。终于在潍坊市夺了第一,再问:你在全省是什么位次,找到目标,然后盯着学。最后问,你在全国是什么位次?寿光造纸厂,就是这样被一问再问,一步步“问”成晨鸣集团——全国造纸业的“老大”。
各行各业都来个“三问”,把具体目标定明白。寿光教育原来在全市排不上号。王伯祥干县委书记的时候,寿光农业技术学校还坐落在一片涝洼地里。校长王焕新曾经是王伯祥的中学老师,王焕新请求当县委书记的学生支援。王伯祥照例也是“三问”,问出了新思路,有了新未来。
学生“三问”,老师来了个“四改”:改单一型为多样型,改书生型为实用型,改封闭型为开放型,改消费型为开发型。除开设全省统一、全国承认的学历专业外,还办了为期不等的各种专业培训班,敞开大门,创建实体,农业技术学校摇身成为寿光职业中专,在全省同类学校中拔了头筹。后来学校成为“山东经济发展学院”,而今成了潍坊科技学院。在县级办起大学,实属凤毛麟角。
寿光在全省、全国的第一越来越多。让王伯祥欣慰的是,所有的第一,都是以老百姓的利益第一为标准的。比如山东省道路评比,八项指标,寿光拿了7个第一。王伯祥说:“这第一那第一,菜农卖菜顺畅了才是真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