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璩存峰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自传体小说,他称之为自己“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把该书和《圣经》并列,誉为“一切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的确,《大卫·科波菲尔》值得我们欣赏品味,若有幸在少年时代就阅读此书,必将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
读完该书,让我意难平的是继父摩德斯通对小科波菲尔的无情摧残。摩德斯通与其姐姐的自私、冷漠与残酷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科波菲尔是一个“遗腹子”。童年的他,虽说身世有些悲惨,但好在有疼爱他的妈妈和奶妈裴果提。可惜好景不长,妈妈由于判断力和性格软弱等原因,引狼入室,为小科波菲尔招来了继父摩德斯通与其姐姐。自此,这两个人鸠占鹊巢,以其无情的性格和残酷的惩戒,让小科波菲尔痛苦不堪,生不如死。
“摩德斯通从椅子上站起来,拿起书本,朝我扔过来,要不就用书本打我耳光,随后就推着我的肩膀,把我撵出客厅。”“他像老虎钳一样把我的头夹住”“我就求他不要打我”“随后他就把我往死里打”。
科波菲尔的感受是“这间屋子阴森可怕”“在阴森森的气氛里学习,天天活受罪”“就觉得烦闷、压抑,心情沉重”“结果我自然就变得孤僻、迟钝、固执”。
书中的好多描写,让人不忍卒读。虽说不是亲生骨肉,但摩德斯通与其姐姐怎么能够对一个无辜孩子下得去如此黑手?创作来源于现实,进而我想摩德斯通并非作品中的虚构,现实中亦不乏其人。
孩子是降临到每个家庭的天使,他们天赋异禀,性格各异。包括父母,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应该从孩子的视角去试着感受他们,理解他们,而不能以大欺小,恃强凌弱。
当下最突出的问题是,好多家庭因为孩子的成绩不理想,而产生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孩子有些是少年早慧,有些是大器晚成,大部分是资质平平的普通人。对他们固然不能缺失教育的责任,但也不能老是拿着别人家的孩子来做横向比较。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要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多一些等待。鲜花固然美丽,引人欣赏、赞叹,那些小草也会绿意盎然,长满天涯。小草中说不准还间杂有小树苗,假以时日,它们将会长成参天大树。
对孩子的教育,尽力了就好;对孩子的成长,少一点焦虑与戾气。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儿孙自有儿孙福。等孩子长大以后,他们自会找到一个适合的位置,发光发热,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善待孩子,就是善待教育,就是善待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