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芮
“岂曰无碑,山河为碑;岂曰无名,人心为名。”看完电影《无名》,我久久不能回神。
如果说一般的电影叙事方式是12345,那么《无名》则是35124。导演程耳没有采取常规的剪辑方式,非线性叙事的风格一环接着一环,他将线索隐藏在一条领带、一个眼神,甚至看起来对情节发展毫无意义的天气预报中,这便需要观众以参与者的身份沉浸其中,专注地去拼凑。当影片临近尾声,一滴佛堂泪从叶先生眼角落下时,我才将整个拼图拼凑完成。看完《无名》,我意识到这是一部有强烈后劲的电影。这种解密出来的感觉可能比“开始—发展—高潮—结尾”式电影带来的爽感来得晚一些、慢一些,同时也更深刻一些、持久一些。
这是一部尊重历史、尊重角色的电影。它的类型定义是悬疑谍战片,但内容比谍战更宽广,充满质感的画面与精致的台词将1937年到1945年的历史大事件压缩,每一帧画面都尽可能地还原那个年代真实的上海,每一个配乐都尽可能地营造那个年代的氛围。
戏中的拿破仑蛋糕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作在隐蔽战线的地下党传递情报的关键,上海话、日语、粤语、普通话,四种语言的交织看似混乱复杂,却从另一方面真实地展现了民国时期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杀机四伏的上海环境。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讲述中共特科成员与敌人斡旋的故事会让人觉得有点空,但走出影院后我发觉正是这种空更能带来强烈的冲击感,更能体现那个时代背景下人类的渺小和战争的残酷,以及数不清的无名人士为了光明在未知的黑夜里坚守信仰的可贵。
这是一部有着一定观影门槛的电影,但并不影响观影体验。因为非寻常的叙事,第一个门槛便是要求作为观众的我们不开小差不走神;如果想要更清晰地看懂每一个故事,更直白地读懂每一个细节,就要跨越第二个门槛——具备一定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在主动地了解完一些历史知识和网友解读的电影名场面后,我走进影院用上帝视角去二刷《无名》。频繁掉链子的日本军爵、和风包装的糕点盒、多次出现的“蒸排骨”“醉虾”……我发现了第一遍观影时不曾注意到的隐喻,镜头美学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无名》就像是一杯茶,平淡地诉说着战乱背景下人们的多种选择,影片的构图、演员的演绎都经得起多方面的品味,值得反复欣赏。
这是一部没有低估观众感知力与理解力的影片。尽管具有一定的观影门槛,但身为导演兼编剧的程耳在面对采访时仍毫不犹豫地说:“我们要相信观众的审美。”就在此时,我突然意识到导演并没有让我与影片中的任何人物共情,也没有给我提供任何的价值导向,他只是将所有的历史真实铺展在我眼前,并给我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我能够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我不确定这是不是我的过度解读,但我能够感受到导演对我的尊重。何主任、陈小姐、叶秘书、方小姐……电影里的人物没有名字,抗战胜利后他们并没有狂欢,相反,他们很安静,安静中又透着悲凉,是因为这场战争使他们失去了太多的亲情、爱情、友情。在得知并肩作战的战友牺牲后,他们难过,他们悲伤,他们痛苦到干呕,却从未动摇内心的信念,他们整理好情绪继续潜伏任务。
影片最后,身为地下党的叶先生举起手枪,铿锵有力地说出“我也是”的时候,我潸然泪下。致敬所有的无名英雄,感谢你们坚定的选择。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世代相传。让我们不妨再一起等一等,无名者终将阳光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