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寒冬,修筑潍河大坝的任务下达到各生产小队,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社员们平地起坝,朝五晚九,一天下来像散了架。三餐都在工地上吃,没等吃完,饭菜已经起了冰碴子。作者所在的第三小队进度很快,全大队第一,公社前几名。据说,由于工期提前,劳力回来得早,给全村省了1000多元钱和1500多公斤玉米。
三九严冬接到命令
集结修筑潍河大坝
那些年,正值农业学大寨在全国各地掀起高潮。冬闲人不闲,正好可趁此机会整改农田、兴修水利,有的地方还发出了诸如“过个革命年,吃了饺子接着干”等号召。我下乡所在的县委更是勇立潮头不甘人后,描绘了在潍河两岸修建大坝,阻挡潍河泛滥的宏伟蓝图。我也觉得该修,第一次来这里当知青的路上,不就是因为潍河发大水把路冲得七零八落坑坑洼洼没法走吗?
命令下达到大队,大队再把任务分解到各生产队小队时,已经是三九寒冬了。身为生产队副队长的我和队长紧急商量后,就带领着20多个铁杆兄弟出发了,在一个村子安营扎寨后,开始了这辈子中最艰苦卓绝的筑坝劳作。
那几年的冬天非常冷,风很烈。中午,屋顶上的雪即便在微弱的阳光下稍稍融化了一点,还没等落地,就已结成了冰,屋檐下结着粗重的冰凌。冰凌经不住烈风吹,掉下来能把人砸得头破血流。
那时,生产队没什么底货,存粮根本谈不上;有挂马车,牲口棚里再喂养着三五头毛稀骨瘦的老黄牛算是富队;再有就是什么笤帚、扫把、扬场锨之类不值钱的东西了。
群众的生活也十分简单,主食只有地瓜干,忙时能吃上点玉米面饼子,过年过节才能吃上顿白面饽饽。肉蛋是稀罕物,来了客人还不一定有,也就是在那时,我知道了猪肉还有借来借去的。
所以,出夫时的粮食问题成了队里的一大难题。本来口粮就不足,在交够公粮后早已把余粮分到仓净库光,总不能让社员自带干粮给别人干活吧,而且那种活不把人干得少皮没毛骨架变形是不算完的;况且,干这种活,一个劳力一天1.5公斤玉米面饼子也不见得够。
我和队长分工,我负责前线,他管后方。我说,不求吃好,但求吃饱。这要求可把队长愁坏了,第二天嘴上就起了大泡。队长见了粮食眼珠子都放绿光。据说,他到邻村的丈母娘家搜刮,被老丈人一脚踹出来,好在丈母娘心疼女婿,紧追慢赶撵上他,递给他10公斤玉米。
朝五晚九干劲十足 不等吃完菜汤结冰
临上工时,村党支部书记暗示我,要起个带头作用拿第一,只要有一个队上去了,其他队才能跟上,不然必成僵局,不但多耗费时间,主要是没有多余的粮食可供,会有大麻烦。
那坝,底宽36米,顶宽6米,高26米,梯形。分给我们小队的任务是平地起坝,筑30米大坝。
从住地到大坝1.5公里,要走20分钟,从取土区到大坝近0.25公里。
冬天夜长昼短,凌晨5时,天依然黑着,借着淡淡的月光,能稍稍辨识前面的小路,只有小推车和铁锨伴随着我们急匆匆走在去工地的路上。筑坝的半个多月里,我每天走在这条小路上,眼睛总是半闭半睁,嗑睡阵阵袭来,连路是什么样的、路两旁有啥都不知道。
一开始还算顺利。一是初来乍到,工程指挥部上红旗招展,大喇叭鼓干劲的广播声很鼓舞人,有股新鲜劲;二是筑坝底阶段,小车不用爬坡,到坝址把土倒下就行。我那20多个兄弟斗志昂扬,把其他队甩在后边。
以后的日子就一天天难了。坝越筑越高,坡越来越陡,不用牲口拉是上不去的,这就不是推车了,而是和牲口齐发力,一齐把一车土抬上坝。一天下来,骨架就像散了,肌肉就像裂了。不但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也长,从早5时到晚9时。除了收工后回居住地喝点稀的外,早中晚三顿饭都在工地吃。说起来真一言难尽,干这样重的活,每顿饭不是两勺大豆腐炖白菜就是萝卜炖粉条。好在玉米面饼子管够。不等吃完,菜汤已结冰,添点热水才能将这顿饭吃完;大风把沙子吹得碗里碗外都是,上牙下牙不敢对,只能稍嚼即咽。
最难受的是中间歇息时,已被汗水湿透了的棉袄冰凉冰凉的,仿佛穿着冰衣。汗水不停地顺头发往下流,不等滴落就已结成冰珠,用手一抹,噼里啪啦掉下来。真搞不明白,那些年天冷得能把高大的白杨树活活冻死;风烈得能上房掀瓦。四队的一位饮事员就是在一次送饭的路上,连人带饭被风刮进了沟里,重新做好饭,已是下午3时,这才吃上午饭。
坝顶运土全靠人力 拼尽全力勇夺第一
由于我队进度快,坝比外村相邻的队高出了三四米,在分界处形成了一个大V字形鸿沟,这成了公社干部的心病。公社干部就是心眼多、手段辣,他让双方各出十人站到对方坝上,用对方坝上的土填V形沟。用对方坝上的土填界沟,当然是越多越好,越快越好。由于我们干得快,坝就高,筑好的大坝来不及结冰,土就松软;而对方干得慢,坝体结了冰,不好铲,我们吃了大亏,把我气得大骂了一顿,还差点动了家伙。
最大的难度和艰苦时段是在大坝快筑到顶时,牲口已用不上了,因为小推车到了坝顶牲口回不过头来,必须得人推人拉才能将一小车土送到坝顶,每登高一步就得用上全身的力气。这时我的弟兄们已非常疲惫,必须咬牙挺住,士气一旦垮下来后果不堪设想。我连夜把几个铁哥们召到面前,讲了后方粮食吃紧,前方面临僵局的困境,是死是活在此一举。有的兄弟站起来激动地说,只要加点歇息时间和次数,紧把手,再炖点肉犒劳犒劳大家就行,众弟兄豁出去,再拼个三五天就能拿下来。当时,泪珠子在我眼里打转转,我心想,好弟兄,我一辈子不会忘了你们。
就这样,我们连滚带爬终于将大坝筑好了,全大队第一,公社前几名。现在,上书“优胜奖”的红旗还挂在队长家里,不过已是私人藏品了。其他生产队也提前完成了任务。据说,由于工期提前,劳力回来得早,给全村省了1000多元钱和1500多公斤玉米。这在当时来说是个大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