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远去的知青岁月

02版:远去的知青岁月

03版:远去的知青岁月

04版:远去的知青岁月

05版:远去的知青岁月

06版:远去的知青岁月

07版:远去的知青岁月

08版:远去的知青岁月

伸手要官当上了副队长

(2022年11月1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徐家河岔村知青组集体日记
  黄烟(资料图片)
  搬迁到徐家河岔村后,作者被分在第三生产小队,毛遂自荐当上了副队长。扭转局势,把三队推到了大队红旗标杆的位置,三队群众也分到了比其他生产队多的柴粮。作者不仅从工作中获得了成就感,还收获了一些教训。
三队农活拖后腿
支书急得团团转

  有村党支部肯定和村民认可,我便干了一件在全昌潍地区知青中没人干的事。
  从前官庄村搬迁到徐家河岔村后,村里对知青进行了重新调配,我分在第三生产小队。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就是生产资源资料、各项收入收获由公社、生产大队(村)、生产小队三级集体所有,但以生产小队为基础。也就是说,在生产资料、资金的使用,生产的安排,包括最重要的粮食的分配上,以生产小队为主。一个家庭能分多少粮食、什么粮食,到年底是分红还是倒找现金,主要看生产小队的强弱贫富程度。生产队按照人七劳三的规定分配口粮。
  何为“人七劳三”?生产小队在完成公粮和留下必要用粮(用于出夫和集体饲养牲畜)后,将余粮的七成按人头分配,三成按工分分配。有的家庭小孩多、劳力少,虽然饿不着,但工分少,甚至还要向生产小队倒找现金;反之,家里劳力多,吃得就多,虽然年底账上能分红得一点现金,口粮反而不够吃。“人七劳三”看起来不甚公平,但在那个经济条件下,也不失为保障老人、小孩的最好办法了。可见,即便是地处平原,土地肥沃,靠近水源,得天独厚的大队,没个好的生产小队,照样白搭,粮缺人穷。
  当时,三队领导班子软弱无力,还时不时起内讧,社员也失去信心,在农时、农活上就可看出来,上工拖拖拉拉,收工急急忙忙;轻活小活抢着干,重活累活没人干。别的生产小队地里的小苗都出来了,三队的还没下种呢;别队的麦子割完后玉米套种已完成,三队的麦子还有一半没割完呢,产量更是比别队落下了一大截。农活拖了全村后腿,年底分不到红不说,事关能不能填饱肚子的粮食及柴草,也比别的生产队分得少,三队群众很有意见。村党支部书记急得在办公室里转来转去,嘴上起泡。
  见状,我心思活络起来: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虽然农活时节我还不是很精通,但可以照葫芦画瓢。比如别队种瓜我种瓜,别队栽豆我栽豆的,应该问题不大。何况,经过一年多的农村历练,我应该差不到哪里去。
自告奋勇挑大梁 方法欠佳受点拨
  一个月淡星稀的夜晚,我摸黑悄悄来到村党支部书记家,一进门就直言挑明,我要干三队队长。支部书记嘿嘿一笑:“早知道你小子早晚要折腾出点事来,但不知是这等事,这半年来,我老是睡不好,看来有治了。”他拿过旱烟盒,卷好一支喇叭烟,吧嗒了好一阵子,然后抬起头说:“好,不过只能干副的,另给你配个正的。”给副职配个正职,亏他想得出。从那时起,我这个副队长配合队长,干得有声有色,把三队推到了大队红旗标杆的位置,三队群众也分到了比其他生产队多的柴粮,更可喜的是,年底还人均分红20多元的现金,这在当时能吃饱就不错的农村,是个很不错的成绩。
  我在副队长任上干的一些事,有的记忆犹新,有的自豪满怀,有的忍俊不禁,也有的让我反思反省。
  我们村盛产黄烟,地里已成熟的烟叶要掰下来送队里的烟房烤制好后,才能送公社烟站卖钱。由于烤房容量有限,烟叶掰多了盛不下,只能丢弃,很是浪费;掰得少了,装不满烤烟房,浪费煤火不说,因没腾出烤烟房,已成熟的烟叶枯败在地里,浪费更大,所以掌握掰的量是关键。一天,我带领一帮妇女到东北坡掰烟,掰到一半时,突然狂风骤雨袭来,豆粒大的雨点狠狠地打在脸上,生生地疼,眼睛也睁不开。妇女们不知想起院子里玩耍的孩子还是晾晒的粮食被褥,拔腿就往回跑,我一时急了,在狂风暴雨中大喊一声:“谁敢跑,回来!都回来!谁不回来有谁好看。”这二十几个妇女虽极其不情愿,但都回来了。在大雨中,我们坚持把三大马车的烟叶掰完,装车,这才带着一身泥水往回走。
  当时我觉得这是为生产队着想,为队员负责,肯干敢干不怕得罪人。没想到第二天傍晚,村党支部书记在大队部见到我就发脾气,但绝口不提冒雨掰烟叶的事,最后说:“跟我走。”我小心屏气地跟着来到他家。进了家门,只看到小炕桌上摆着四个小碟:油炸花生米、大蒜白菜心、水煎大豆腐和酱腌辣疙瘩咸菜丝,还有大婶烫好的一小锡壶诸城老白干。席间,他村里村外家长里短地闲聊,仍不提掰烟叶的事。吃完临走时,看着还没醒悟过来的我,实在忍不住说了一句话,让我受益多多:“要是病倒了三五个,农活不农活的先不说,还要打针吃药落个众人怨呀。”打那以后,我知道了做事谨细的重要。
回城不散下乡情 仍与支书常来往
  回城后,有几次村党支部书记出完公差回家,正好路过我工作生活的地方,我自然请他小酌,为他买好车票,再把他老人家送上车。也有几次,我专门回村看望过他。
  以后的工作中,无论是乡里、县里还是市里,我也当过不大的官,但以“掰烟叶”为戒,从没为难、有意伤害过同事或下属,没以官欺人,更没以势压人。也许,这就是忠厚宽仁、善行良为的支部书记教导我的。
  在我40多年的工作经历中,虽然岗位多样,职务多变,小小官帽也有四五顶,但让我最看重、最引以为豪,也最有成就感的,就是这个小小的生产队副队长。
  真正看出一个生产队副队长水平的,主要是看大活、看出夫,尤其是在干公社和县里安排的水利工程上的本事。到现在,在农村七八十岁以上老人嘴里,还有不少某年某月某水利工程上,小队之间、村之间,那一番番惊心动魄、斗智斗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