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0版:公益广告

15版:望海听风

16版:光影记录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权威回应“二十条”的社会关切问题

优化措施不是放松防控 更不是放开“躺平”

(2022年11月14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公布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是否意味着放松防控?为何对这些措施进行优化?如何督促地方落实优化措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1月1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上述社会关切问题作出权威回应。
经过深入研究论证,调整后防控更科学精准
  “结合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等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估结果,经过专家深入研究和论证,提出了二十条优化的政策举措。”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雷海潮介绍,每一次对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都是十分审慎的,也是经过专家科学论证的,确保积极稳妥、风险可控。
  优化之后的举措,能够明显缓解各地疫情处置中遇到的一些“瓶颈”问题,如隔离资源相对紧张、流调人员相对不足等,能够更好地集中资源,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优化措施是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完善,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而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是为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密接管控变“5+3”,基于多地防控实践和评估数据
  二十条优化措施在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基础上,对风险人员管控、风险区域划定、入境人员管控、医疗服务和疫苗接种、重点场所防控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其中,对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措施由“7+3”改为“5+3”,即由“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介绍,评估显示,随着新冠病毒变异,其潜伏期逐渐缩短,在5天内发现阳性的概率很高。同时,考虑到奥密克戎最长潜伏期为8天左右,5天集中隔离结束后实施3天居家隔离,能最大限度管控住风险。
  另外,评估显示,高风险区外溢人员阳性检出率为4.9/10万,均在风险区域划定后7天内检出,外溢主要与风险区划定不及时、范围不准确、协查不及时有关。评估还显示,解除闭环管理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感染风险极低,阳性检出率为1.6/10万,通过闭环和居家健康监测期间规范开展核酸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感染者。
取消“中风险区”,充分利用资源提高防控效率
  根据二十条优化措施,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同时将风险区由“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
  常继乐介绍,评估显示,“密接的密接”人群规模大,但感染风险极低,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评估还显示,中风险区阳性检出率低。此前,中风险区划定后,导致大量人员被管控,出行和流动受到限制,同时消耗了一定的基层工作人力,因此取消中风险区判定。
  二十条优化措施要求更科学、更精准、更规范、更快速地开展疫情防控,把该管住的重点风险管住、该落实的落实到位、该取消的坚决取消,充分利用资源,提高防控效率。
避免“一封了之”,全力做好生产生活服务保障
  二十条优化措施中提到,要做好重要民生商品储备,保障居民治疗、用药等需求。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副司长安宝军表示,商务部将持续强化市场监测与预测预警,及时投放肉类储备。督促重点商贸场所,针对可能出现的涉疫情况提前规划临时替代场所。保障末端配送力量充足,满足封控隔离居民基本生活需要。同时,各地对事关产业链全局和涉及民生保供的重点企业,不得擅自要求停工停产。
  雷海潮说,在发生疫情的地方难免会有阳性感染人员到医疗机构就诊,医疗机构不能简单一封了之、一关了之,一旦做完终末消杀,评估风险已得到有效管控,应第一时间恢复医疗机构日常诊疗秩序,不能持续关闭很多科室。
  雷海潮说,更重要的是要把优化措施组织好、落实好,要加强对于“一刀切”和“层层加码”问题的整治力度。如近期部分地区出现的交通物流过度管控等问题。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韩敬华表示,将加强督办转办,推动问题立行立改。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