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
一泓清冽横越南北,汩汩绵延,名曰“弥河”,也是哺育临朐县的“母亲河”。两岸点缀着民居与地标性建筑,临朐实验中学便在西岸。去年,我在这里实习,至今仍忘不了那段时光。
第一次站上讲台,讲授“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家乡孟春时节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是的,我想家;第一次于走廊中收到学生的问候,不自觉地冒出一句“谢谢”,而后自觉失颜,是的,我还难以转变作为学生的角色,“为师”于我来说还比较生涩。
高中生的生活是规整的,课堂——食堂——宿舍,每一帧画面都被精心编排过,有条不紊地上演并循环着。但这也遏制不住二八年华的悸动与活力,学生们渴求在毫无波澜的点滴中舒展、独立。于是,我成为了他们的突破口,“老师,你多大啦?”“老师,读大学是不是很轻松啊?”面对一连串的疑问,我选择了几所知名大学的招生宣传片给他们看。放毕,我借机补充:“想要实现大学梦,就需要此刻付诸行动,教学相长,我也需要进步与成长,那么我们一起努力吧!”对于懵懂的他们来说,大学与未来充满梦幻,迫不及待想去探索。
听课——备课——上课,实习生活有些许倥偬却使人充实。紧锣密鼓地,我迎来了实习的第一次考验——青年教师比武公开课。一堂《拿来主义》,专攻“破”与“立”,议论文对我和学生而言皆是挑战,入手困难。同事李老师把珍藏的课件借给我参考,徐老师与林老师抽时间指导我试讲,反复咀嚼授课内容,再三调整课堂衔接,不断打磨细节。真切的实践使我认识到,“为师”需要打磨与提高,反思与整改,“磨课”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我与学生之间愈加默契,如两璧相合,彼此敞开心扉。晨光熹微,早晨的读书声朗朗,教室一隅有我备考教资的身影;暮色倾辉,惊艳的晚霞在作文课款款而至,学生说像《红楼梦》里的软烟罗。就这样,在与他们的日夜相伴中,“为师”又有了答案,是“以身作则的陪伴”,是共同成长的“参与感”,是“我在”“你们在”,是“你我有彼此在”。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我与一群孩子的缘分,难以言喻。又一年高考季,临朐实验中学绽开了贺喜的烟花,学生说:“老师,我们一起努力,总有一场烟火是为我们而绽放。”
成长需要淬炼也需要期许,你看,总有希望点缀平淡。无需凝眸遥不可及的虚幻,双手如梭编织属于我们的故事,那就愿你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