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我家门前那条河

12版:生活周刊

13版:生活周刊

16版:光影记录

烟火巷陌里的
真性情

——读杨云苏《巷里林泉》

(2025年08月28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玉晔
  作家杨云苏的《巷里林泉》,是一本将根须深深扎进生活沃土的散文集。它不仰望缥缈星空,只俯察人间巷陌;不追逐宏大叙事,只钟情细微烟火。书中那些我们熟视无睹、甚至觉得“没有意义”的日常碎片,因浸润着人物的真性情,汇聚成这部作品独特的魅力——尘世烟火中汩汩流淌的生命清泉。
  真性情最生动的诠释,莫过于食堂师傅冯师的故事。几十年前那个动荡年代里,冯师默默记下错过饭点的职工,再在下班后冒着丢掉性命的风险,给他们偷偷送饭,这一朴素的善念让周围人开始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更令人动容的是,年轻气盛的“康娃儿”嫌弃他不给自己舀肉、惹是生非、激起众怒时,冯师挤进为自己打抱不平的人群,只掷出一句:“康娃儿,我把你喂得那么大——”简短的一句话击溃喧嚣,也让康娃儿逻辑大乱,饱含着冯师对人宽恕、大度的生命智慧。冯师的真性情,在困境中显宽厚,在责难前见宽容,他以静水流深的姿态,自成一股动人的暖流。
  书中流淌的真性情,亦常常投向被世界忽略的微小角落。爱猫成痴的物理学教授丹叔叔,为等一只杳无音信的猫,多年坚守老房子,他的执念远超一只家猫的寿命。作者杨云苏本人,更是因小区池塘里某只绿头鸭的悄然飞离,默默流下眼泪。他们对微小生灵去留的敏锐感知和深切挂念,动人心弦。
   同样闪耀着真性情光芒的,是那个蜗居在几平方米板房里的年轻人——房间小得甚至放不下一把椅子,却在门外逼仄的墙根处,养了一盆蜀葵和一盆天竺葵,天竺葵花苞边缘隐约冒着火红的绉边。于生存困顿中打造一处生机,安放对美好生活的希冀,这何尝不是真性情最有力的宣言?
  真性情的姿态万千,在知识分子大伯身上则化为对精神世界的纯粹和忠诚。他对美食的热爱,带着近乎偏执的学究气。严苛的选肉标准令人莞尔:“凡切成肉丁肉丝的肉就不能再叫肉,不配,丧失了肉的名誉,被逐出肉门,甚至是一种对肉的糟蹋和辱没。”这执拗的背后,是对生活美学的极致追求。他一生的爱好纯粹而专注:读书、做菜、听音乐、看老电影。然而,岁月的流逝和身体的不便如无情的潮水,迫使他一一割舍,最终只留下了听音乐。即便如此,他的精神触角依然敏锐,偶然翻看几眼作者看的《射雕英雄传》,竟能调动毕生所学,写了一本书——《丘处机“一言止杀考”》。晚年的大伯对视觉、嗅觉、听觉的衰退皆不足惜,唯一遗憾的是分析力的减退和不能继续写作的惆怅。这位知识分子在生活的磨损之下,依然近乎本能地坚守对精神世界的忠诚。他的真性情,在人生暮年依然熠熠生辉。
  什么是真性情?周国平先生早有所言: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杨云苏笔下的《巷里林泉》,正是市井普通人真性情的鲜活图谱。冯师危难中的宽厚仁慈,丹叔叔对猫的无言深情,板房青年困顿中那抹倔强的火红,大伯在岁月剥蚀中对精神世界的坚守……他们如同烟火巷陌深处涌动的清泉,以其生命本真,把庸常的生活照亮,也涤荡着读者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