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涛
胶河是半岛东部一条古老的河流,流经潍坊市境内的诸城、高密两地。万千年来,它冲积出了众多壮丽的自然景观,滋养了两岸广阔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遗产。隋唐以后,随着高密县城的迁徙,胶河成为了地方上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被喻为高密的母亲河。
胶河古称胶水,它的得名,据史书记载有两种说法。东汉《水经》载:“胶水出黔陬县胶山北,过其县西。”后世学者认为,胶水因出自胶山而得名。而北宋《太平寰宇记》引《图经》云:“(胶河)水色如胶。”清顾炎武《肇域志》中进一步补充其为“水色如胶,故曰胶河”,后世地方史书从其说者均沿用于此。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早期胶河上游多高阜丘陵,河道较窄,水流湍急,泥沙随水而下,导致河中沙土含量高,河水黏稠和浑浊,呈现类似于当时“胶”的颜色,胶河便以此而得名。
胶河发源于今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铁橛山。历史上,关于它的发源地众说纷纭,直到清朝才有了统一的定论。北魏《水经注》云:“胶水出琅琊胶山。”并引东晋《齐记》云:“胶水出五弩山。”推测五弩山“盖胶山之殊名也”。《水经注》同时又引《地理志》云:“胶水出邞县(治今胶州市里岔镇牧马城遗址)。”《太平寰宇记》云:“胶水出密州诸城县东蜷山。”元《齐乘》云:“胶水,《水经》云出黔陬胶山,今胶州胶西县西南铁橛山,北流经卤山,古名五弩山,卤水入焉。”在书中首次指出了胶河发源自铁橛山。
清雍正九年(1731年),胶州知州王维亲自带人溯源,证实了胶河发源自铁橛山东北五里望荡山西岩下,为胶河正源;北流接卤水,出自诸城五弩山,为其西源。自此,胶河源头之争方告一段落。清《高密乡土志》中记载:“县东之水胶河为大。《太平寰宇记》‘水色如胶,故名’。源二,西源诸城之五弩山,东源胶州望荡山西岩下。”并认为五弩山(又名卤山)即为《太平寰宇记》所载的“诸城县东蜷山”。
现存历史古籍中,最早关于“胶”的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史记·晋世家》中记载了春秋时期晋平公攻打齐国,齐国各地守城不出,晋军东至齐国的“胶”,南至“沂”,胶即胶水附近。而西汉《战国策·燕策二》中记载,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以胶水为参照物的地名“胶东”。
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大汶口文化后期,东夷部落便在胶河附近繁衍生息。胶河沿岸目前已经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100-4300年)聚落、龙山文化(距今约4300年-3800年)聚落数十处,其中的胶州三里河遗址和高密前冢子头遗址最为庞大。商周时期,胶河两岸已是十分繁华。王吴水库南十公里处的西皇姑庵村,曾出土大量精美的商代青铜器和铜车马,部分带铭文,央视《国宝档案》曾对其进行过报道。胶河东岸的计斤城,初为莒国所在,莒国迁至今莒县后,此城又成为介国的重要城市,故又称介根城。介国人通兽语,《左传》《列子》等古籍中都曾留下其传奇的故事。胶河旁尚有莱国的夷维邑,晏婴即“莱之夷维邑人”。
种种迹象表明,胶河两岸历经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珍珠门文化等一代代的繁衍发展,至商周时期,已经是当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