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三春晖母亲节特别报道

07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整治直播间“杀熟” 莫把“老铁”当“韭菜”

(2025年05月12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评论员 于哲
  “同一场直播,老用户下单贵30元”“优惠券电影票比线下还贵6元”……近期,多名消费者向记者反映,在直播间购物时遭遇“大数据杀熟”。记者调查发现,这一现象背后是商家利用算法对高频消费者实施差别定价,购买同一商品,老用户或常购客户往往需支付更高价格。   (据《法治日报》)
  直播间“杀熟”是商家利用算法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老用户因消费习惯稳定、价格敏感度低,反而成为算法定价的“提价目标”。这种“看人下菜碟”的定价策略,借助技术外衣将传统“宰客”行为升级为系统化的商业手段,在无形中损害了平台忠实用户的利益。由于基于算法的“杀熟”手法十分隐蔽,多数消费者往往很难及时察觉,直至多次比对或与他人交流才恍然大悟。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等规定,商家不得对同一商品在同等条件下设置不同价格。然而,直播间“杀熟”行为仍屡禁不止,消费者维权难让一些商家有恃无恐。消费者往往需要在案件中通过充分证据自行证明平台存在价格歧视行为,但这些证据往往掌握在平台手中,消费者难以获取;此外,诉讼过程繁琐,耗费时间、金钱和精力,消费者可能直接选择放弃。
  直播间“杀熟”不仅是对用户利益的损害,任由其蔓延还可能引发大众对网络购物这一消费模式的信任坍塌。从产业层面看,当商家将资源倾斜于算法操纵而非产品创新,市场竞争将陷入价格欺诈和信任危机的恶性循环。
  破解“杀熟”困局,法律层面,应进一步完善算法责任制度,通过出台法律法规,明晰直播带货中“大数据杀熟”这一行为的法律内涵以及规制措施,对平台施加算法透明义务。技术层面,可引入第三方算法审计,对动态定价模型进行溯源监督。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进一步强化监管,督促平台企业提高算法透明度,优化算法规则。
  数字经济时代,技术应当服务于消费者,而非成为“算计”消费者的利器。当监管的利剑刺破算法迷雾,技术的理性重归人性轨道,数字经济才能真正兑现“普惠”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