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15版:望海听风

16版:光影记录

以匠心续写诸城黑陶精彩故事

马志勇与泥共舞二十余载,通过创作赋予泥土生命

(2024年10月28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潜心钻研二十余载,古老的诸城黑陶制作工艺在他手中淬火新生,他编教材、进学校、搞文创,让更多人了解这门传统技艺并将其发扬光大,他就是首批中国民间文化进校园志愿服务讲师、诸城黑陶制作技艺传承人马志勇。10月25日,记者在高新区麦子树·耕美术馆,听马志勇讲述了他与诸城黑陶的不解情缘。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晓晴
耳濡目染,成就二十余载执着
  10月25日,在洒满阳光的工作室里,马志勇用力揉动着一块泥坯,尽可能地挤压出其中的空气,以免烧制时产生气孔。
  马志勇的胳膊用力甩出,随着“啪”一声响,揉好的泥坯精准落在轮盘上。他专注的目光紧盯着泥坯,一双大手粗糙而灵活,手指一松一紧,间或蘸取清水浸润表面,随着轮盘旋转,泥坯呈现出杯盏的模样,薄处仅厚1毫米左右。从18岁开始学习黑陶制作技艺,他已跟泥土打了二十多年交道,沉醉其中不可自拔。
  黑陶是传统中华陶艺的一个门类,历史可追溯至舜禹时期。据《史记》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帝改进了制陶技艺,因此黑陶也有舜陶之称,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蛋壳杯”,有“黑如漆、亮如镜、薄如壳、声如磬”的美誉,黑陶也成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舜帝故里诸城,发现了多处龙山文化遗址,马志勇的老家舜王街道老梧村是其中之一。
  马志勇的黑陶制作技艺启蒙于祖父母,在大伯教导下技艺达到纯熟。马志勇说,在历史上,黑陶制作工艺曾失传,他家先辈开始尝试烧制黑陶,传到今天已经是第五代。祖辈烧制水缸、火盆等简易生活器具,通过赶集等方式售卖。从他的大伯开始,黑陶烧制开始更多地偏向于工艺性。从小看着长辈们拉坯、烧窑,马志勇深深喜欢上了黑陶制作。
坚守匠心,技艺日渐精进
  “我真正开始专注于学习黑陶制作工艺是1999年夏天,那一年我18岁。”马志勇说,当时他在潍坊市区一所学校学习工艺美术,利用暑假回诸城老家,跟随大伯系统学习了这门技艺。后来投笔从戎,他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逛博物馆,如饥似渴地学习陶瓷器制作及历史文化知识,进一步夯实了艺术素养功底。
  从部队回到故乡后,马志勇与大伯走遍周围的龙山文化遗址,田间地头、河床上不起眼的陶器残片都是他们视若珍宝的研究对象,通过细致观察,他们从中发现了器物用途和用料的不同,制作技艺日渐精进。
  诸城黑陶之所以呈现黑如漆的效果,与制作工艺、原料有直接关系。马志勇介绍,烧制诸城黑陶选用的是老梧村旁的泥土,这种土黏性强、易塑型,烧制成作品后不易开裂、光泽性强,烧窑的木头选用油烟性强的松木,随着温度升高,油烟由表及里渗入泥坯,这也被称作“高温渗碳工艺”,是属于黑陶的典型特征和独特魅力。
  陶艺制作有着复杂的流程,选材、过滤、陈腐、成型、修坯、抛光、晾坯、烧制,这考量着手艺人对于力道、时间和火候的把握。每一次揉泥、拉坯、塑型、雕刻、烧制,都是一次与泥土的深度交流。在他的手中,平凡的泥土被塑造成各种形态、质感和风格的作品,产生丰富多样的色彩和肌理效果。
守正创新,传承文化之光
  从传统历史文化和大自然中寻找灵感,从与其他艺术家的交流中汲取经验,马志勇享受着泥土在手中逐渐成型的感觉,以作品创作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艺术视野不断拓宽。
  2007年,诸城黑陶制作工艺成功申报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不断学习的同时,马志勇将更多精力投向技艺传承。
  在一次次进社区、进学校讲解诸城黑陶制作工艺的过程中,马志勇开始琢磨如何让短短一两节课既有趣又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在示范陶器捏制技艺的同时,融入诸城黑陶历史文化,用手机拍下讲课过程,不断改进和优化,历时7个月形成了一套系统课程,他也入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选的中国民间文化进校园志愿服务讲师。如今,他带着自己的课程走进幼儿园、高校、市民夜校,让更多人了解、喜欢诸城黑陶。
  从生活器具到工艺美术品,马志勇等一代代手艺人在泥与火的碰撞之间,将诸城黑陶文化推陈出新,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