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版: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

14版:潍美风光

16版:光影记录

一天打卡多地 小营员们累并快乐着

(2024年08月22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8月21日,2024“潍光”公益夏令营进入第三天,营员们走进李福泽故居,探寻红色印记,传承红色精神;登上渔政船,上手掌舵,过足船长瘾;打卡万亩盐田,被五彩斑斓的如画美景深深震撼。当天的行程结束后,尽管身体有些累,但营员们兴致高昂,对接下来的行程充满期待。
□文/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万勇 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蒙亮
营员们走进李福泽故居,探寻红色印记
  21日上午,营员们第一站来到昌邑市下营镇火道村,参观李福泽故居,探寻红色印记,传承红色精神。
  李福泽故居位于村南,1914年,李福泽出生在这座房子里。营员们穿过院内的圆形拱门,来到李福泽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屋子坐北朝南,大厅正北面放着一张八仙桌,两边各有一个卧室,炕上的被褥干净整洁。
  一件件老物件,一枚枚军功章……在李福泽故居,营员们跟随工作人员的讲解,了解了李福泽将军的一生。1948年,辽沈战役打响后,李福泽参与指挥了塔山阻击战。虽然叫塔山,却没有山,不利于防守且敌众我寡,武器也不如敌军,众将士经过6个昼夜的顽强战斗,接连打退国民党军的轮番进攻,为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赢得了宝贵时间。
  从1958年开始,李福泽将军投身国防科技事业,出色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重大国防科技实验,是我国基地导弹武器和卫星发射试验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我们要向李福泽爷爷致敬,他是一位大英雄。”营员天天(化名)说,李福泽将军和战友们谱写了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英雄诗篇,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红色记忆,树立了一座令人崇敬的不朽丰碑。
登上渔政船,营员们过了一把船长瘾
  随后,营员们来到昌邑市下营渔港,登上停靠在码头的中国渔政37302号船远眺,看浪花轻拍海岸,听海的声音。
  “这里天真蓝!”“好多渔船啊”……多数营员是第一次见到大海,难抑激动的心情。
  “大家看好脚下,踩着梯子小心登船。”营员们在工作人员指引下,井然有序地登上船,来到驾驶舱内和甲板上参观。
  “让我当一把船长吧。”“我来掌舵行吗?”营员们跃跃欲试。来自青州市王坟镇的红红(化名)兴奋地站在驾驶舱内,双手紧紧握住船舵,一艘大船在她的指挥下“出发”。在驾驶舱完成了一次模拟航行后,红红过足了船长瘾。
  在甲板上,大家兴致勃勃,极目远眺,尽享海天一色美景,任由悠然海风轻抚脸庞。“老师,天上有海鸥!”10岁的营员汐汐(化名)一脸好奇,不断朝海鸥招手。在湛蓝的天空下,她和伙伴们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营员们走进警营,接受家国情怀教育
  营员们又来到潍坊市公安局海岸警察支队下营派出所参观,了解海岸警察职责、使命及生活环境。
  派出所的荣誉馆内摆满荣誉证书和勋章,令营员们大开眼界。“警察叔叔们好厉害!”营员纷纷鼓掌道。
  “叔叔们平时都不回家吗?”营员芳芳(化名)看到民警晾晒在阳台上的衣服和被褥,好奇地问。经了解,民警们大多家在外地,为了维护辖区的安全稳定,他们平时很少回家,大多住在派出所里,这让营员们肃然起敬。
  在文体活动室,营员们被各式各样的运动器材吸引,台球、乒乓球等应有尽有。
  10岁的兰兰(化名)来到乒乓球台前,拿起了球拍,由于之前没有打过,她总是击不中球,有些手足无措。“来,我教你。”在派出所副所长徐伟手把手教导下,兰兰很快学会了打乒乓球,与对方打得有来有回。
参观万亩盐田,被盐池边“钻石”吸引
  当天下午,营员们来到昌邑市下营镇的万亩盐田,见证了神奇的制盐过程。一个个方形盐池连成片,一眼望不到头,犹如五彩斑斓的调色板,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
  “左边池子里是刚刚放进的卤水,右边池子里的盐水正在结晶。”盐田技术员向营员们详细讲解了晒盐的过程。在参观过程中,盐池边晶莹剔透的“硝花”吸引了营员们的目光,它们在阳光照射下犹如耀眼的钻石,大家视若珍宝,想捡一块留念。
  在吕家渤海光伏电站,营员们站在高处眺望,只见密密麻麻的光伏板悬在水面上,在阳光映射下反射出鱼鳞般的闪耀光芒。“这就是‘渔光互补’呀?可是鱼呢?”有营员好奇地问。“‘渔光互补’是将渔业和光伏发电结合在了一起,大家看不到鱼,是因为养殖的不是鱼,而是虾、海参等喜阴海产品,它们藏到了光伏板遮挡的水面下。这种养殖和发电并行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水域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单位面积水域的产值。”工作人员答道。
  行程最后,孩子们来到一户水产养殖户家中,这里一池池的大菱鲆已经成熟,每条重2斤以上。看到数不清的大菱鲆不时涌出水面,营员们赞叹不已。
  当天的行程虽然很累,但每名营员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