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感悟活着的意义

——品读余华佳作《活着》

(2024年05月16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希良
  读完余华的《活着》,我沉思了许久。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每个人都在奋力地活着,都想活得精彩,活得幸福美满,但又有多少人能如自己所愿。来到这个人世间,只要还活着,就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幸福,一个是痛苦。要想终生幸福,那只是个美好又不切实际的幻想。谁的人生不是在幸福与痛苦的交织中进行。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生,其实也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和真正意义。那些轻生的,一种是生活压力或者精神压力,让其对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一种是生活太安逸了,没有了追求,反而迷茫痛苦,生不如死。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母亲的痛苦中啼哭着、挣扎着来到了这个世界,最后又是在亲人的泪水与呜咽中离去。中间经历的那些风风雨雨、喜怒哀乐,人人都逃不过。只是你用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这一切。
  《活着》主人公富贵是一个表面懦弱、实则忍耐力极强的人。在我看来,富贵的活着,很多时候是被动地活着,甚至说是苟且地活着。他就像一只蚂蚁,在汪洋大海中漂荡,求生的欲望让他忙忙碌碌,可他对自己的人生,根本就无法主宰。
  富贵本来是幸运的,因为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富贵的父辈之所以富裕,靠的是勤勤恳恳,其致富经就是省吃俭用,“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这也是农耕社会,农民勤劳持家的真实写照。
  可是富贵这个败家子染上了赌瘾,把父辈攒下的产业输了个精光。从此,荣华富贵离他远去,他辜负了父亲给他起的“富贵”这个名字,甚至为此气死了他的父亲。时代风云突变,让他糊里糊涂又变成了一个幸运儿,没有了土地,解放后,“斗地主”时没有被抓。
  他想过安稳的穷日子,可兵荒马乱,怎能如他所愿。在大街上,他糊里糊涂被国民党兵抓了壮丁,去拉大炮,好歹小命没丢在战场上。回家后他觉得有那头老牛为伴,苟延残喘地活着也不错,可命运却一点也不放过他。命运多舛的一生,让他一直在面对死亡。
  首先是母亲得病而死,与他相依为命的妻子家珍也得病离他而去;女儿凤霞因为一场高烧成了聋哑人,幸运地找到了个好丈夫,本想过平淡的生活,却因难产而死;儿子有庆身体健康,在学校长跑第一,没想到抽血救人时被抽死;女婿二喜也因突发事件被水泥板夹死;活泼可爱的外孙苦根,竟然吃多了豆子撑死了。就这样,富贵眼睁睁瞅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命运就像一把钢刀,一次次戳着他的心。慢慢地,他已经把生死看淡。为了将来有人能给他收尸,他将收尸的钱压在自己枕头底下。
  “作者触及普通中国人积极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生命的本身价值,它来自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忍耐才是最大勇气的活着”……有些人解读说余华写富贵活着,是因为他没有舍弃,没有放弃,一直坚强地活着。我反而认为作者不一定是这个意思。
  活着,求生的欲望,这是所有动物的本能,主人公富贵这一生,就是本能地活着,无可奈何地活着而已。我觉得余华在写《活着》时,仅仅是讲了一个悲惨的人生经历,他并没有想把书中的主人公塑造得多么伟大,多么顽强,有多大的毅力和忍耐性。他就是写了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跌宕起伏,又窝窝囊囊的一生。这就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问世后,评论家纷纷认为书中角色充满象征意味,但海明威却说老人就是老人,大海就是大海,他们并不象征任何东西。
  活着,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状态,也是上苍赋予的最珍贵礼物。只要还活着,就意味着有希望、有梦想、有挑战、有成长。无论生活如何,只要活着就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但在《活着》这部书里,我并没有读出这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