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7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戴义墓志铭对历史的补充

(2024年04月1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涛

  近年新出土《大唐左屯卫将军戴公墓志铭》碑,墓主戴义(592年-661年),字士文,密州高密郡人。戴义出生于官宦世家,曾祖父戴虔北周任鹰扬郎将,祖父戴傥北齐任兰州刺史。他早年学习纵横术,弓马娴熟。隋末参加杜伏威起义军,屡立功勋,成为杜伏威爱将,授车骑将军。武德元年(618年),跟随杜伏威归顺唐朝,授茂德府别将。贞观廿一年(647年),迁左屯卫将军,统领鹰扬府。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跟随名将苏定方攻打高丽,薨于军中,时年七十岁。
  戴义此人,历来史书无载,故此墓志的出土,对了解和补充隋末唐初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据《隋书·地理志》记载:“高密郡,旧置胶州,开皇五年(585年)改为密州。统县七,户一万七千九百二十。”隋密州所统七县为诸城、东莞、郚城、安丘、高密、胶西、琅琊,除胶西县在胶河附近外,其余六县均在潍河附近。而《隋书》又载:“诸城,旧曰东武,置高密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大业初复置郡。”高密郡、密州这两个名字在隋唐时期曾多次互相更替,隋朝时,郡治设于东武(隋文帝开皇年间改名诸城)。墓志记载戴义为“密州高密郡人也”,故戴义极有可能为密州郡治诸城人士。
  隋末天下大乱,民变四起。齐州杜伏威率众起义,转战淮南后势力大增。他曾上表于隋越王杨侗,任东南道大总管,封楚王。武德二年(619年)降唐,赐李姓,封太子太保、吴王等。数年后,因旧部辅公祏叛唐谋反,杜伏威深受压力和猜忌,武德七年(624年),在长安暴卒,死因史载不明。《新唐书》记载他好长生药,误服云母中毒而死;而近年出土的《杜伏威墓志铭》则记载他的死因是旧部谋反从而导致“留在丹杨,图为衅逆”“内怀忧惧,降年不永”。
  《戴义墓志》铭文中对这段历史有了详细的补充。铭文中记载:“俄而吴王谴重,弗朝责同,引剑眇然。”可知辅公祏叛唐后,杜伏威受到了严重的猜忌和谴责,满朝责同,从而引剑自杀身亡。铭文又载:“遗嗣没在奚官。生平故人,罕闻忠烈;昔时寮旧,莫顾存亡。公义励秋霜,诚贯白日,抚此遗孤,备尝夷险。寻而吴王罪名雪复,其子继国承家,卒获保全,实公是赖。于是壹人重其高节,群议称为长者。”杜伏威死后,其子受连累被没入奚官,而他的友人和故僚也纷纷跟他划清界限。这时候,戴义抚养了他的遗孤。李世民继位后,为杜伏威平反,以吴国公之礼下葬,并让他的儿子继国承家,命戴义监护丧事。戴义也因为自己的忠义举动赢得了众人的尊重。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置左屯卫,大将军为从三品武将,统领鹰扬府,军士名羽林,是古代禁卫军指挥机构之一。北宋时,率军抗击西夏的高密名将王仲宝官至磁州防御史,亦拜左屯卫大将军,《宋史》有传。不过此时的左屯卫大将军一职已成为荣誉称号,仅存其名而并无实际职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