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7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舒展眉头调整心态
做“特殊娃”的温暖家长

(2024年04月1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特殊儿童作为社会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因在智力、感官、情绪、行为或言语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导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近年来,随着社会包容性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融合理念的持续深入,让每一位特殊儿童幸福成长,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近日,针对如何教育和关爱特殊儿童等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山东省特级教师、潍坊聋哑学校教师徐坤红,听她来讲一下关于特殊教育的那些事。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赛
什么是特殊儿童
为什么要开展特殊教育

  徐坤红介绍,在我国,一般把特殊儿童分为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肢体障碍、语言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自闭症(孤独症)等。随着国家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特殊儿童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特殊教育的融合发展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健全我国教育总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特殊教育就是针对特殊儿童的不同情况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据资料显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针对特殊教育理念召开过“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指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
  那么,这些“特性与需要的广泛差异”就是特殊教育进行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要找到“特性与需要的广泛差异”,不能仅仅从外部表现来区分,还要联系特殊儿童的具体实际,加强与教育主体的交流和理解,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才可以完整地把握教育对象的真实特点,有利于特殊儿童的康复与矫正,培养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学会给自己解绑的同时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作为社会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特殊儿童在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时,可能无法和健全的孩子相比,自然而然便会产生心理问题,下意识地否定自己,自卑的情绪便容易笼罩在孩子的心中。而特殊儿童的安全感往往也会较为匮乏,很容易被一些意外事件惊扰,从而造成其心理上的封闭。
  徐坤红表示,在特殊儿童家庭中,父母往往就像是安放着易碎宝贝的容器,如果这个容器颠簸、破碎、易损,孩子的人生则更无以承载。所以,既然无法绕过面前的难题和挑战,不如舒展眉头直面现实,做一个睿智又不缺乏温情的特殊儿童的家长。
  在照顾和教育特殊儿童中,徐坤红建议,首先,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特殊情况,并给予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其次,家长需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谐的家庭环境,确保孩子的生活和安全得到保障。同时,家长还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增强自信心。不仅如此,为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增强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十分重要。如果孩子出现问题也不要焦虑,与学校、社会和医疗机构保持密切联系,积极配合治疗和干预措施,为孩子提供全面、综合的支持和帮助。
  特殊儿童的治疗与康复是一项漫长工程,每位父母的承受能力不一样,选择也不一样。徐坤红提醒家长,在特殊儿童康复的道路上,父母需懂得关怀自己善待自己,不必为自己曾有沮丧、消极的念头而感到自责,要给自己的矛盾心理留点空间,也要关照自己的身心健康,留一些自我放松或自我调整的时间,才能更好地帮助特殊儿童快乐成长,尽早回归社会。
多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
正确选择就读学校和学习方式

  特殊儿童的教育是事关儿童健康、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民生大事。除学校教育干预和国家政策支持之外,与这些特殊儿童朝夕相伴的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了很大的责任与压力。
  学生小华(化名)是一名小学一年级听障儿童,在家里是出名的“小霸王”,稍有不顺心就乱摔乱砸东西,更过分的是,家长对他稍有管教,他就会疯狂地撕咬他的妈妈。“我觉得特别愧对孩子,孩子身体上有残疾,心里有苦说不出,我们当父母的只能任由他发泄情绪了。”每次出门,朋友看到她伤痕累累满是牙印的胳膊,小华的妈妈只能无奈地解释说。
  有相同困惑的还有孙女士(化名),她的女儿是一名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视障儿童,最近情绪反复无常,时而低落、时而又焦躁不安,还经常说自己不愿去学校了。孙女士平时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听到孩子不愿去上学就十分着急,但又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针对这两种情况,徐坤红表示,在生活中,部分特殊儿童的家长往往因为孩子身有残疾,而过分保护和关注孩子,对孩子的过分言行一味迁就;有些又对孩子的未来规划提出明确的要求,不考虑孩子自己的想法。所以,在特殊儿童教育中,家长对孩子要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知与评价。
  即便是面对特殊儿童,家长也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对于不合理的要求,要拒绝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让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往往孩子能自己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也会变得越来越自信。不仅如此,家长还要信任和尊重孩子,耐心地引导孩子自己思考,适当地放手,这样孩子会变得更有主见和担当,孩子也会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渐渐充满信心。
  徐坤红还特别提醒家长,在择校方面一定要理智,要根据孩子障碍的轻重程度,正确选择就读学校和学习方式,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如果孩子通过前期康复,经过评估,达到了随班就读的标准和要求,那就可以考虑让孩子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如果孩子经过康复仍达不到随班就读的标准,就考虑把孩子送到特殊学校学习。如若孩子不能适应学校集体生活,还可以联系特殊教育机构和学校,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进行康复训练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