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三圣故里 当代儒将

(2024年03月2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隋永刚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是根是源、是智慧是思想、是民族魂魄,亦是国家血脉。古往今来,长河内外,大到国家繁盛,小到家庭进步,依于文化之根基,赖于文脉之传承。《诗·大雅·下武》有言:“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朱熹集传:“绳,继;武,迹。言武王之道,昭明如此,来世能继其迹。”后世学者,因将承继祖业,称为“绳武”。祖先之业,有文有武,有脉有源,代有传承,其中有修身之术,也有齐家格言,更有治国之道。
  家乡寿光,齐鲁名邦。古为三圣故里(“文圣”仓颉、“农圣”贾思勰、“盐圣”夙沙),今是蔬菜之都。其地南望“寿山”云门,北隐“盐都”遗址,西邻“兵圣”孙武,中有“古水”弥河。自古及今,历代先贤,崇义尚文,人杰地灵。行至当下,欣逢时代盛世;太公后裔,再出国之儒将。
  将军“隋”姓,“绳武”为名。农家出身,少小聪慧,好学勤读,有高远之志。后因学资委困,一时择路彷徨,无奈退学于家。日复一日,耕读乡田,与星月为伴,孝养双亲。直至十七年纪,将军于风华之龄辞家入伍。自投军旅,实干笃行,几经战火洗礼,淬炼自我心志。先战备东南,炮击蒋帮;后赶赴西南,守战越南。将军于实战之中,内修为兵之德,外炼为将之道。数十光阴,转瞬即逝。小家大家,忠孝难全。正可谓昔日农人之子,今是一国之将。甲辰吉岁回首,将军由学从军,如拨云见日,又如云开月明,此是时势使然,更是志向所致。
  书法文字,国之精粹。自退休之日,将军喜文弄墨。去岁中秋,书法新作梳理成册,此是吉事、乐事、雅事。一作书法小结,二为友人共赏,三可馈遗子孙,可谓一举三得。将军书法,字如其人,发于真性真情,美于随性自然,落落大方,可观可赏。将军书作不论大小,不论题材,用笔大胆,布局舒朗,笔意率真,意境宽博,自有军人气象,自带名人风采。将军所书内容,或写前贤经典,或书人生所得,或录工作所悟,均有感而发,即兴而作,可谓寄情与书、寄心于书、寄意于书。将军书法,不为博名,不为取利,是以书正己,以书正人,以书养心。将军所书乃名人手迹,借所书形式,观所书内涵,当可阅其性情,感其经历,悟其见解,显其品德。将军书作之外,又录早年家书。信中爱子之情,敦敦教导;爱国之情,拳拳殷切。
  孔孟儒学,遍染齐鲁。绳武将军乃故乡俊杰,有儒将之性情,有儒将之思考。近二十余载,将军笔耕不辍,勤于著述,《做人为官箴言》《再探做人为官》《三探做人为官》接续出版。著作内容以三箴为戒,存正念、述正气、言正理,书中所议兼叙兼论,逻辑谨密,观点鲜明,使人开卷了然,过目有益。做人为官,儒学所重。将军著作源于生活,得于实践,其如孔子家语,又如留仙志异,既言人生之道,又讲处事之理。所阐之论点,所发之道理,有益家国、有益工作、有益后人,实为处世之规谏,为官之警言。时人观于著作,可悟《老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之论断,又可悟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气节。国之良将,身清气正。将军借儒养身,借文化人,当能以儒学文化之正道,养正气、养清气、养浩然气。
  国之将兴,必有德臣。自古良臣德将之涌现,传于正统文化之熏陶,承于先贤圣人之教导。诗书中有传承,名人中有传承,故土中有传承……将军离乡六十六载,不忘初心,以将军之胸怀、以平民之本色、以儒学之见解,修身修己,养德养心,尽展当代儒将之精神。将军人正,气正,家风正,庭院子侄谦逊低调,淳朴善良,实为将军之行所教,将军之德所化。观将军之德之行,当显古仁人所云“文武传家”“福泽长久”之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