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天路寻“坊”

(2024年03月2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牛钟顺

  一条绵延近百公里的“天路”,仿佛彩带般镶嵌在安丘城西南方向的绵延群山里。行驶在这条“天路”上,赏山水画卷,品乡间景物,观风土人情,可谓一半诗意一半烟火,真真是好不惬意。
  在“天路”的东首,矗立着一座石雕建筑。它如一颗璀璨明珠,为“天路”延展提供着不竭动力和源头,吸引着来到“天路”的人们在这驻足停留。这座石雕建筑就是位于安丘石埠子镇庵上村的庵上石坊。
  俗语说:“天下无二坊,除了兖州是庵上。”据立于庵上石坊后侧的匾栏介绍,石坊始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为庵上村马若拙为其兄马若愚之妻王氏所立的节孝牌坊。该石坊虽历经近二百年风雨剥蚀加战火动乱而不毁,堪称牌坊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在上世纪末,山东省人民政府将其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庵上石坊坐西朝东,用石灰岩垒架而成。其结构为座、身、顶三部分。坊座为数块条状基石,坊身由四根立柱组成正门和两个侧门,坊顶为单檐庑殿式结构。相传由扬州雕刻艺人李克勤、李克俭兄弟俩及八名徒弟历时14年雕筑而成。
  整个建筑造型可谓庄重壮观,石坊上部正面居中镌刻“圣旨”二字,中部横批刻有“节动开褒”四字,两侧刻有“旌表愚童马若愚妻王氏节孝坊”字样,横批下两侧刻有“大清道光己丑岁建”八字,背面刻有“贞顺留芳”四字横批。所刻字体端庄遒劲,优雅非凡,据传坊上题字均为翰林单兰亭所书。
  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当是石坊的雕刻技艺。独具匠心的艺人对不同的物象分别采用浅浮雕、高浮雕以及立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可谓刀法精巧,图像秀丽,精妙绝伦。
  石坊雕刻内容丰富多彩,既有体现社会风土人情的画面,又有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异兽。其在不同部位刻有人物车马、飞禽走兽、花鸟鱼虫、风云水月等不同景物。特别是在两根中柱东西两侧,分四组雕刻了飘逸潇洒、呼之欲出的八仙人物。而中柱底座的内侧,则刻有反映“耕、读、渔、樵”体现当时社会生活风俗的画面——午间小憩的耕田者、奔读的学童、月夜对饮的渔夫、暮归的打柴人,无不形象生动,情趣盎然。
  石坊上所刻的走兽亦是种类繁多,主要有青龙、雄狮、麒麟、牛、马、鹿、羊、象等十几种,青龙为多,狮的面积为最大。另外,坊上雕刻的花鸟还有明显的季节、气候特点。次楼的图额上方,刻有四季花鸟图,即春牡丹、夏荷花、秋菊花、冬梅花。两边柱东西两侧刻有牡丹、玉兰等花卉,两边的外侧刻风竹和雨竹。坊座基石刻出变形的莲花、牡丹、蝙蝠等。整个坊顶共有十数条重脊,每条脊角的上中下部,都刻有一只昂首眺望的龙头,共36只。而坊顶正中位置所刻背负宝瓶的麒麟,方向正与坊顶平行,矫健昂首,凌空欲飞,可谓点睛之笔。
  在石坊次楼匾下部,也尽是可圈可点之处,即栩栩如生的数幅谐音吉祥祈福动植物图像,如六(鹿)合(鹤)同春、太师(狮)少保、挂印封(蜂)侯(猴)、父子拜相(象)等。同时,在两条中柱的东西两面,均刻有一只勇猛刚劲、惟妙惟肖的圆雕雄狮。背景中的山林和怪石等,则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整个石坊所刻内容虽多,但繁而不乱,主次分明,安排得体。石雕艺人紧紧围绕整体建筑设计,在雕刻内容与形式布局上,进行了合理而巧妙的构思。他们充分利用整个石坊的有限空间,采用不同形式,表现了丰富多彩的内容,高度发挥了精湛的雕刻技艺。尤其是那些用高浮雕和透雕表现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都刻得细如线薄如纸,玲珑剔透,给人以迎风欲摇、离石便活的感觉。
  庵上石坊既是一座高大的古代建筑,又是多种雕刻技法的有机组合,既凝聚着前辈艺人的心血,同时也彰显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