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我们的节日·元宵节

08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侨寓潍县的史学名家柯劭忞

(2024年02月26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建霞

  作为清末民初山东最负盛名的历史学者,柯劭忞和潍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柯劭忞,号蓼园,字凤荪,出生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卒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祖籍山东胶州大同村。柯劭忞出身名门,其祖父柯培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有名诗人,通晓天文、地理;其外祖父李图是嘉庆朝拔贡,这二人与安丘刘耀椿、诸城李汀璋(陈介祺岳父)并称“山左四名家”。柯劭忞的父亲柯蘅,对史学、文学、音韵、文字等传统学问多有见解;母亲李长霞,是胶州有名的才女,诗、词均佳,为人称颂。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春,捻军由苏、豫北上入鲁,在胶州一带与清兵交战。为避捻军之战乱,11岁的柯劭忞跟随父亲柯蘅离开家乡胶州,投奔早已搬迁到潍县的舅舅李季(吉)侯,全家迁居潍县城南的孙家村。
  孙家村地处程符山(浮烟山)东,景色宜人,是孝迹载入《清史稿》“孝廉”姜国霖的故居与墓地所在,被老潍县人俗称孝子里。柯劭忞很喜欢这里,他又敬仰姜国霖的事迹。年少的他,曾撰联“桑梓名贤仰云一,山川草木接程符”,透露了当时随父母迁居孙家村时的心境。
  在孙家村居住的日子,柯劭忞的父母与潍县诗人郭绥之等人结成西园诗社,整日切磋吟咏唱和,早慧的柯劭忞在书香之中不断得到成长,文字基础日益坚实。后来柯家又在潍县城里购置宅院,移居北门大街路东。
  居潍县后的柯劭忞,正处在求学年纪,他孜孜不倦地广学经史和天文、算学等,为后来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大家,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功底。16岁时,柯劭忞转读于济南尚志书院,拜在曾任隶部侍郎的院长匡源门下,成为他的得意门生。
  1870年,同治庚午年,柯劭忞中举,1886年,考中了进士,历任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学部右参议、典礼院学士、资政院议员、日讲起居注、政务处行走、懋勤殿行走、湖南学政、贵州提学使等。在此期间,柯劭忞还曾被派往日本考察学务,充任过京师大学堂经科监督署总监督,以及贵胄学校总教习。
  1911年,柯劭忞任山东宣慰使兼督办山东团练大臣。不久,调回北京任典礼院学士,陪伴宣统皇帝溥仪念书,成为其老师。1914年,清史馆在北京成立,柯劭忞被聘为《清史稿》的总纂,组织了100余人编写536卷的清代史稿,全书14年时间方成正果,柯劭忞为此付出大量心血。
  柯劭忞还致力于《元史》的重修。1922年,他独自编著的257卷、150多万字的《新元史》刊行出版。这部历时30余年完成的,被誉为集元史研究之大成的史书。《新元史》成书以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还因此书授予柯劭忞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10月,柯劭忞又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提要》等。
  柯劭忞学识渊博,精通诗、赋和文章,历史学方面造诣深厚,一生治学严谨,著作颇丰。另有《译史补》6卷、《新元史考证》58卷,还有《蓼园集》《清史稿》《尔雅补注》《文献通考注》《毂梁传补笺》《文选补著》《说经札记》《蓼园文集》等。晚年还精心纂注《谷梁传》,并于1927年出版了《春秋谷梁传》等,后人编撰《柯劭忞先生遗著》收诗650多首,其中就有不少和潍县相关的人和事的诗句。
  潍县是柯劭忞的第二故乡,柯家和潍县名门世家多有来往。在潍县的闲暇时光里,柯劭忞常常与当地的学者名流如宋书升、刘伦升、张昭潜、丁善宝、孙葆田和徐坊等人聚在一起,相互吟咏,对潍县感情颇深,并留有《饮丁六斋园》:“夕映在高隅,萧条飞雨歇。林端鸟声乐,槛外荷香发。渐觉水风凉,新秋尚衣葛。”
  《郭湘帆听松草堂》《郭湘帆同年招饮即席作》以及《和郭湘帆二首》等,均为西园诗社唱和之作。
  童年印象是刻印在骨子里的,柯劭忞还曾为浮烟山明宗庙题诗:“千载中原俭德临,朱邪终觉负恩深。一盂麦饭无人奠,社酒鸡豚父老心。”来记载居浮烟山孙家村的那段时光。
  另外,柯劭忞撰写的碑记、游记、诗文等,散见于地方志与地方文献中。此外,他还撰写了姜孝廉的墓碑以及陈晋康、陈宝敬、郭立言、徐坊和王名甲、高翰生、姜凤鸣等人的墓志。
  1933年,柯劭忞因旧病复发,最终医治无效而去世,葬于北京石景山福田公墓。柯劭忞的父亲柯蘅、哥哥柯劭憝等人在去世后,都被埋葬在孙家村北的墓地,被人们称为“柯家坟”。然而,柯劭忞本人晚年在北京居多,去世时,并没有实现他曾经希望在孝子里安葬的夙愿。
  柯劭忞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他在历史学上的编撰经验和成就,使得他在中国史学上拥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他的博识多通,和他与潍坊三四十年的往来点滴,增加了老潍县的文化底蕴,影响了潍坊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同时,他的大名也铭刻在潍坊历史文化的长卷中。